第35章 書與人的隨想(2 / 2)

我們作為一個曆史長河中的旅人,上船時既得到過前人書的贈禮,就該想到也要為下一班乘客留一點東西。如果說讀書是一個人有沒有求知心的標誌,那麼寫作就是一個人有沒有創造力和責任感的標誌。讀書是吸收,是繼承;寫作是創造,是超越。一個人讀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識,並經過了實踐的發展之後才可能寫出屬於他自己而又對世界有用的東西,這就叫貢獻。這樣他才真正完成了繼承與超越的交替,才算盡到曆史的責任。寫作是檢驗一個人的學識才智的最簡單方法,寫書不是抄書,你得把前人之書糅進自己的實踐,得出新的思想,如魯迅之謂吃進草,擠出牛奶。這是一種創造,如同科學技術的發現與發明,要智慧和勇氣。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唐太宗稱以銅為鏡、以史為鏡、以人為鏡,其實文章也是一麵大鏡子,驗之於作者可知駑駿。古往今來,凡其人庸庸,其言雲雲,其政平平者,必無文章。古人雲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彙入曆史長河爾後才得曆史的承認。無論馬、恩、毛、鄧,還是李、杜、韓、柳,功在當世之德,更在傳世之文——他們有思想的大發現大發明。我們不妨把每個人留給這個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頂了讀書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這船票自然也輕重不同,含金量不等,像《資本論》或者《紅樓夢》,那是怎樣一張沉甸甸的票據啊。書的分量,其實也是人的分量。

不讀書愚而可哀,隻讀書迂而可惜,讀而後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閱讀指導

本文說是“隨想”,也不是散漫地想,而是層次清楚,首尾照應,結構完整。首先是借名言指出書與人的關係,然後分別從人類曆史和現實生活的角度論證書對人的意義,進而從“讀書就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知識、才能、氣質”“讀書人最勇敢”“讀書又給人最大的智慧”三個方麵,進一步論述讀書對人的意義,對一個民族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人不僅要讀書,還要發揮自己的才智去寫書留給後人。

文章以每個人是曆史長河中的乘客為喻,用接受前人的禮物也要為下一班乘客留下一點東西,來形象論證讀書與寫書對人的重要意義。“我們不妨把每個人留給這個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頂了讀書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這船票自然也輕重不同,含金量不等,像《資本論》或者《紅樓夢》,那是怎樣一張沉甸甸的票據啊。書的分量,其實也是人的分量”,文末整體采用這個比喻,貼切、生動、幽默,便於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