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錯是痛苦的,一個偉人麵向全體人民和全世界認錯,更要經受巨大的心靈痛苦。黨犯了錯誤,總得有人出來擔其責,重啟新航;一個時代的失誤,總得有人來畫個句號,另開新篇。這不是喜氣洋洋的剪彩,是痛定思痛,發憤圖強的誓言。隻有那些敢於擔起世紀責任的人,才會有超時代的思考;隻有那些出以公心為民造福的人,才能不圖虛名,麵對現實,實事求是。當我們今天沉浸在改革開放的喜悅中時,請不要忘記當年一代偉人痛苦的思考和艱難的抉擇。
閱讀指導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談起了鄧小平在“文革”後出訪時的一件事,作者敏銳地感受到了鄧公的胸懷、眼光,感受到了當年這一細節給予當今中國帶來的巨大意義。
“文革”後期,鄧小平主持大局,為了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他訪問了日本、新加坡及歐洲的一些國家,實地參觀了解,聽取了這些國家領導人提出的忠告和建議。在新加坡,談到中國的對外方針,他直率、坦誠地聽從了李光耀的建議,連李光耀都意想不到,“我從未見過一位共產黨領袖,在現實麵前會願意放棄一己之見,甚至還問我要他怎麼做。盡管鄧小平當時已74歲,但當他麵對不愉快的現實時,他還是隨時準備改變自己的想法”。這裏,既體現了鄧小平的“驚人的謙虛”,也體現了一代偉人“難能可貴的自我批評精神”。
普通人認錯難,有光環籠罩和鮮花托舉的偉人、名人認錯就更難。看一個人的成功,既要看他創造了什麼,同樣重要的另一麵是他承認了什麼,改正了什麼。這一點,考驗出一個人的品格與能力。而當一個偉人這樣做時,他就為國家民族的複興鋪平了道路。像鄧小平這樣,大功不自喜,大德不掩錯,以謙虛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保證了大轉折時期的平穩過渡。一個民族的幸福不隻是有領袖帶領他們取得了什麼成就,更是帶領他們繞開了什麼災難。領袖一念,國家十年,偉人多一點謙虛,國家就少一次失誤,多一次複興的機會。作者不僅結合具體例子讚揚了鄧小平的謙虛、誠實,智慧、魄力,更由此讚揚了他麵向全體人民和全世界認錯而經受巨大心靈痛苦——“擔起世紀責任”的超時代的思考,以及“出以公心為民造福”的不圖虛名、實事求是的偉大人格。
善於置換曆史背景,是梁衡散文震撼人心的魅力之源。文章首尾都扣住三十年後的今天,從今天歡呼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從人們沉浸在改革成功的喜悅中,來追溯、思考鄧公認錯的偉大意義、現實意義及警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