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介紹的戲裏,多多少少有些趣味,但這出《霸王別姬》談不上有趣。它如果不算悲劇的話,至少有強烈的悲劇氣氛。

有喜有悲才是完整的人生,誰也不會沒有挫折。

楚霸王項羽本來條件很好,率領著江東八千子弟兵與各路英雄一起推翻了秦朝,而且成為各路英雄中最強的一支力量。他一開口就是“槍挑了漢營中數員上將”,就像說“我早餐吃了三個包子”。能稱為“上將”的本領一定很大,而他一口氣槍挑數員上將,太厲害了。

可是這個項羽有勇無謀,一步步失去了取得最後勝利的機會。但他的對手非常有謀,先是用假投降把他帶進包圍圈,然後又讓人在四麵唱歌。

他的妃子虞姬在包圍圈裏睡不著覺,半夜走出營帳,聽見傳來的是楚歌。

這正是敵人的計策,用楚歌來渙散楚人的軍心。“四麵楚歌”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形容陷入困境。

虞姬聽見巡更的士兵紛紛議論:

“夥計們,敵軍唱的是咱們家鄉的腔調,這是怎麼回事啊?”

“我說呀,這必是劉邦占了楚地,招來的兵都是咱們的鄉親,你們說是不是?”

“這可怎麼好哇。”

“不礙,咱們大王爺有主意。”

“得啦,大王爺除了天天飲酒,一點兒主意也沒有。”

“是啊,咱們大王信用李左車,中了人家誘兵之計。這會兒被困垓下,天天盼著楚兵來救。可是,劉邦又得了楚地,後援斷絕了,這可怎麼好。”

“依我看,咱們大家一散,各奔他鄉得啦。”

“別胡說!咱們大王爺的軍令最嚴厲,還是巡更要緊。”

“唉,走著,走著。”

虞姬連忙喚醒項羽,項羽聽見楚歌後,大驚失色。

這時又傳來馬叫聲聲。是項羽心愛的烏騅在嘶鳴。在接近包圍圈時,烏騅警告地嘶鳴過,但項羽沒當回事,現在烏騅又嘶鳴了。

項羽吩咐馬夫將烏騅牽來。

項羽撫摸著烏騅:“烏騅呀烏騅!想你跟隨孤家,東征西討,百戰百勝。今日被困垓下,就是你……唉,也無用武之地了!”

一般畫《霸王別姬》的大多畫虞姬的舞劍或自刎,我畫項羽撫摸烏騅,虞姬在一旁掩麵而泣。而且我換了個角度,本來項羽是麵對觀眾,我畫的是背影。因為我覺得虛擬的馬固然是京劇的特點,但讓正麵的項羽撫摸空氣畢竟會使讀者有點兒莫名其妙。而換個角度,項羽的身體擋住馬,摸空氣的感覺會減弱一些。背麵的項羽(包括掩麵的虞姬)也會給讀者留出想象空間吧。

這樣,讀者隻能看到虞姬小半張臉,完全看不到項羽的臉。在淨行的臉譜裏,張飛是笑臉,而給項羽這位失敗的英雄設計了眉目倒掛的哭臉。讀者看不到哭臉,隻看到項羽夫子盔上的那一大塊拖到腰間的後兜。隻有兩個京劇人物戴夫子盔:一個是項羽,一個是關羽。項羽的是黑夫子盔,關羽的是綠夫子盔。關公戲多一些,綠夫子盔也就用得多一些。

項羽悲愴地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項羽的作品,通過司馬遷的《史記》被千古傳唱。他唱了自己的力氣和倒黴,唱了跟著他一起倒黴的烏騅和虞姬。

事已至此,虞姬下了最後的決心,她要把她最美好的形象留給項羽。

她平靜地開口:“大王慷慨悲歌,使人淚下。待妾妃歌舞一回,聊以解憂如何?”

項羽顫聲回答:“如此,有勞妃子了!”

虞姬在從容悅耳的《夜深沉》樂曲聲中舞動雙劍。

有一出戲叫《擊鼓罵曹》,演的是曹操讓文士禰衡充當鼓吏為酒宴助興,而狂傲的禰衡一邊在《夜深沉》樂曲中打鼓一邊怒罵曹操。演禰衡的老生需要具備精妙的鼓技,虞姬舞劍時的《夜深沉》中也有鼓聲。

樂曲由緩轉疾,劍光閃爍令人眼花繚亂。

這是一個美麗生命的留戀又堅定的訣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