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2020年高考已塵埃落定,各地關於高考狀元的報道卻熱度未減。有父母感歎“優秀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還有父母感歎“天才無法複製”。
但看多了高考狀元的報道,發現學霸們有著驚人的相似點,這個相似點不是出身,不是智商,而是家庭環境。優秀孩子的因,在家庭;優秀孩子的根,在父母。
一
2019年,徐嘉驁以720分的成績奪得浙江省的高考狀元。他成為高考狀元的消息公布不久,他的爸爸發了一條朋友圈:“狀元隻是虛名,希望你以後千萬不要被虛名所累,腳踏實地,順其自然……天地有大美,美的是自然;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徐嘉驁爸爸的這條朋友圈迅速在網上走紅,爸爸有如此格局,孩子又怎會不優秀?
很多父母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爭氣、優秀,卻忽略了優秀的孩子背後必定也站著優秀的家長。真正的教育,靠的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的金手指,而是春風化雨的無聲感化。不停刷手機的父母,怎麼有底氣要求孩子去刻苦讀書?
2014年安徽理科狀元董吉洋說:“偶爾我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獲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冠軍的武亦姝,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她的爸爸是一名優秀的律師,但每天下午4:30就會關機陪伴女兒。
有人把孩子的優秀解讀為天賦,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站在背後支撐他們的父母。曾經一個裝修改造節目的回訪視頻在網上火了,一家三口住在隻有10平方米的小房子裏。他們不裝電視,每天的樂趣就是看書。他們的空間狹小,但爸爸每周都會買花。媽媽拒絕了設計師為房間增設衣櫃的計劃,說:“我寧可不要衣櫃,而是換成書架。”
真正優秀的父母即便在金錢上無法給予孩子很多,但隻要他們眼光長遠、自律堅持、樂觀平和,那麼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不會差。
相反,如果父母崇尚的不是知識,而是讀書無用論,隻看到早早輟學打工賺錢的短期利益,而非孩子長遠的未來,甚至認為“上不上大學都無所謂”“研究生畢業還沒打工掙的錢多”,如此眼界,自然隻能教出沒出息的孩子。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女孩學習非常用功,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但她高二忽然輟學,原來她的父母開了一個早點鋪,非常忙,讓她回家幫忙帶弟弟。班主任去家訪,希望女孩能回校讀書。沒想到女孩的爸爸直接說,女孩子早晚都要嫁人生娃,讀那麼多書有啥用?每年一千多的學費還不如留著以後買嫁妝,過幾年找個好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