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看到眼前一尺遠,為了一點小利不惜放棄孩子一輩子前程的爸爸,又怎麼能去怪孩子不爭氣、不努力?又有什麼資格奢望孩子有本事、有出息?
二
相較於父親的格局對孩子的影響,母親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一麵是她的情緒。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實驗開始是一個母親和孩子親密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然後,母親開始變得麵無表情,無論孩子怎麼做,母親都無動於衷。最後,與母親互動失敗的孩子情緒崩潰,開始大哭。
媽媽是孩子最早和最權威的情緒導師。孩子要從媽媽的情緒反應中感知情緒控製力,如果媽媽的情緒總是焦慮不安或者失控,那麼孩子的情緒也會很不穩定;如果媽媽喜怒無常,那麼孩子自然也會脾氣暴躁。
孩子最怕的是媽媽的冷漠和無視,那意味著孩子無法和媽媽之間建立穩定親密的依戀關係。而這種關係,是孩子獲取外界安全認知的重要來源。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會非常自卑、膽小,與人相處唯唯諾諾,處處討好別人。
2020年,湖北省的高考理科狀元是一個名叫唐楚玥的女孩,高考成績725分。讓人驚訝的是,唐楚玥不僅成績好,而且多才多藝。有人問唐媽媽是怎麼培養女兒的。唐媽媽笑著說:“沒有刻意培養過。”她的回答也許讓很多人不屑,甚至覺得她有點“裝”,但看她在一群焦慮的家長中一臉平和淡定的神態,幾乎可以猜出孩子優秀的原因。她說,她從沒有給女兒施加過太多壓力。
的確,媽媽越是情緒穩定平和,越能給孩子安全感。沒有逼迫,沒有打罵,反而更能激發孩子努力向上的內驅力。
三
在我們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要明白自己才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材,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於他的智力、性格、品德的養成,有關鍵性的影響。
孩子在18歲之前,家庭教育的影響比例超過60%,而學校的教育隻占30%,剩下不到10%來自社會教育。可以說,孩子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父母之間的競爭。
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長,父母作為孩子飛翔的起點,必須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在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之前,願我們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努力奮進的父母,才配得上脫穎而出的孩子!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想要“別人家的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