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擔憂也屬正常,尹建莉對此說:“想對這些家長說的是,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件事和一種現象,孩子‘不自覺’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麵,它多半反映了家庭中有積澱已久的教育問題。最主要的就是遇到什麼事情時,家長在處理方式上充滿強權作風,不注意體貼孩子的情緒、麵子、能力和願望,多半是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來教導或批評孩子。比如數落孩子看電視時間太長,強行關電視,要求孩子回房間學習等。”
有人說,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道德關係。父母對孩子如果沒有最基本的信任,如何教育孩子?強迫、壓製和監督都是因為不夠信任,沒有信任和尊重就沒有教育,或者說沒有信任,一切都會背離教育的初衷。得不到父母信任的孩子會感到難過、沮喪,嚴重的還可能從此消極下去。
如果你信任孩子,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這又會促使孩子保持健康的心態麵對學習和生活,充分發揮潛能,克服重重阻力,實現目標。獲得父母信任的孩子,會覺得身後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雖然是無形的,卻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信任,他的表現通常會超出你的預期。
南京的一個老三屆,初中畢業,隻是工廠的技術員,然而他卻教出了一個優秀的好女兒,自己還成了南京聾啞學校副校長。這樣一個與學校教育毫不相幹的父親,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位父親名叫周弘,他的女兒婷婷是個聾啞兒童,周弘沒有放棄,他相信孩子一定“行”,所以他引導著女兒學會了說話。婷婷不僅沒上聾啞學校,還進入普通小學連跳兩級,成為全國十佳少年。後來還與鄧亞萍、楊瀾等海內外著名女性同時當選《中國婦女》的時代人物。
周弘自己也成了南京聾啞學校的副校長。他的成功秘訣就在於他對孩子的信任,他始終相信孩子能學會說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最後,他也真的造就了一個如此優秀的女兒。
一位家庭教育專家曾經說過,教育的奧秘在於堅信孩子“能行”。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肯定和信任,父母的信任就是孩子前進的信心和動力,哪怕是一次不經意的信任,都會讓孩子激動很長時間,甚至改變整個精神麵貌。
在教育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暗含期待效應。這個實驗的原理就是“信任”,這種效應漸漸被廣泛運用於現代家庭教育中,它要求父母從對孩子的信任出發,培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和信任中不斷地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