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愧疚式溺愛”害了孩子(1 / 2)

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說,我也想時時刻刻都陪在孩子身邊啊!可是身不由己,我要賺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很多父母都誤以為給孩子打造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買進口食品、昂貴玩具、名牌童裝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卻常常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正渴求。

一位爸爸因為工作關係常年在外麵飛,有時幾個月都回不了一次家,因為心中覺得對孩子有虧欠,每次回家都會給孩子帶很多禮物。每到這時孩子都會接過禮物,撲在他懷裏開心地說:“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然而有一次他回家沒有帶禮物,孩子立馬生氣了,對著爸爸吼:“你是個壞爸爸,我不喜歡你。”他這才意識到,孩子愛的是他回家帶來的禮物,而不是他本人。

對於孩子來說,比起物質需求,他們更需要爸爸媽媽的情感聯結。他們不希望父母缺席自己的任何一個成長階段,他們需要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需要建立起足夠的自信去麵對未來的生活,需要有完整的人格去應對一切的磨難與挫折……

因為自己沒時間而一味用物質對孩子進行補償,這被稱為補償心理。這種父母為了減少自己的愧疚而用物質進行補償,表麵上是愛自己的孩子,其實是害了他們。因為這會使孩子歪曲對愛的認識,讓孩子覺得愛一個人就是給他東西,如果不給他東西就是不愛他。長此以往,孩子會越發地追求物質。

另外,一味地用物質補償孩子,也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被貶低。讓孩子覺得父母那麼忙碌地工作掙錢,是因為在他們心中工作比我更重要。這會讓孩子自慚形穢,極大地貶低孩子的自我價值。

留守兒童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補償,物質上的滿足並不等於陪伴,它無法填補孩子心中的虛空。如果出於經濟和工作原因,父母不能經常回家看望留守的孩子,就利用好電話、書信、網絡等通信工具,架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梁。

安徽留守兒童張超,在兩年時間裏與他在杭州做保安的父親通了80多封信,兩年裏張超隻見過父親一次,張超說:“雖然我也很想父親,不過我能感受到父親還是對我很關心的,隻要我一想父親,就會把信拿出來看。”張超在學校裏成績優異,與同學相處也很融洽,每個星期最高興的事就是收到父親的信或者電話。

與很多缺乏家庭交流的留守兒童相比,張超這種情況比較令人欣慰。很多人在外辛苦打拚是為了孩子,孩子卻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可孩子也很委屈,說父母不理解他們。其實,問題並不是出在愛不愛的問題上,而是出在溝通交流上。作為長年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要經常保持與孩子溝通。

曾有一篇名為《一位打工父親寫給12歲兒子的一封信》的文章在網上瘋傳,這位父親在信中敘述了孩子出生的艱難過程,媽媽當年本來要在家生他,可是預產期過了半個月還沒動靜,隻好去醫院做剖宮產。因為沒錢住院,爸爸隻好去信用社貸了1000元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