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給兒子講當時的艱難,並不是訴苦,而是為了讓兒子學會感恩。他說,在住院期間,有那麼多好心人主動借錢給自己,這些值得銘記一生。為了還債,在孩子還沒滿月的時候,他就打起行囊,遠走他鄉。經過奮鬥,他已經在城市裏擁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事業,他對兒子說:“苦難對強者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弱者來說是前進的絆腳石。”
這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雖然隨著通訊科技的發展,打電話早就代替了寫信,仍然有很多父母心疼電話費,每次都是說幾句就匆匆掛掉。其實,有些話用寫信的方式會讓孩子更覺溫暖,信的形式也容易傳遞愛,看到父母的字跡,孩子往往會有一些親切的感覺,也方便孩子保存閱讀,反複翻閱回味。畢竟聲音沒有文字實在,外出的父母應該多寫信與孩子溝通,這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既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讓留守孩子感受到愛的存在,也可以鍛煉孩子的文字能力,減輕孩子的孤獨感。
著名翻譯家傅雷的《傅雷家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傅雷的兒子傅聰、傅敏常年在外讀書,傅雷無法在孩子身邊教育孩子,他就是通過書信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用談心的口吻進行交流,循循善誘地教導傅聰、傅敏,嘔心瀝血地培養兩個孩子,教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最後傅聰成為著名的鋼琴大師,傅敏成為英語特級教師。
當然,寫信也不能代替打電話,一些留守兒童由於長期和父母分居兩地,容易生疏,所以不願意接父母的電話,或者覺得沒有什麼話可以跟父母說。對於這種情況,父母要注意一些小技巧,給留守在家的孩子打電話的時候,不要每次都是問“表現怎麼樣”“學習好不好”這樣的問題,應該多關心孩子生活的細節,比如問孩子“最近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啊”“有沒有受到老師表揚啊”這些孩子感興趣和驕傲的話題,這樣才顯得跟孩子有話可講,溝通才不會出現障礙。
除了聲音、文字,父母還可以通過網絡和孩子多見麵。這樣,孩子能經常見到父母,也就不會出現生疏、抵觸的情緒了。很多時候,留守孩子就是因為自己長期見不到父母,而別的孩子卻能經常和父母在一起,所以才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乃至生出很多不良想法,而網絡可以有效地實現孩子與父母見麵的“重大願望”。
也許你的孩子就是留守兒童中的一員,也許你的孩子一直在自己身邊,但無論如何,作為父母,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群孩子的內心,關注他們的成長,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讓他們從此不再孤單,不再受傷,成長路上多一些快樂,多一點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