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真正成為罪犯的人,大多是童年被遺棄、缺失愛、受過傷害的人。那些殺人的罪犯,60%以上都是出自問題家庭、破碎家庭或是孤兒院的孩子。
在外務工的父母關注不到孩子的思想動向,而留守家中的老人也隻是關注孩子是否吃飽穿暖,結果導致孩子誤入歧途或闖下足以改變人生軌跡的大禍。如早戀早孕、遭遇性侵、打架鬥毆,甚至抑鬱自殺。還有更聳人聽聞的是:某農村中學竟有一名才讀初三的失足少女誘騙女同學賣淫。
作為父母,即使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也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避免“留守兒童”變“問題兒童”。
首先,留守孩子長時間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成長,缺乏感情寄托的他們,很可能出現早戀的現象。作為家長,如果用粗暴的方式來責罵、懲罰孩子,甚至偷看孩子的信件、跟蹤監視孩子,都會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在外打工的張晴氣衝衝地趕回家,一位鄰居告訴她,曾看見她的女兒和一個男生在大街上摟摟抱抱,行為非常親密。張晴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苦口婆心地勸女兒不要陷入這段感情,並列舉了種種嚴重危害。比如影響學習,影響以後的人生路。可女兒並不聽她的勸告,還說她為何到現在才開始管自己,以前幹嗎去了?
不顧老人的勸阻,張晴悲憤之中動手打了女兒,問題不但沒有解決,母女倆的關係反而陷入僵局。張晴後悔自己沒有及早發現女兒早戀,也非常懊惱自己在處理女兒早戀問題上有些過激,致使現在女兒也不願意跟她多談,回家吃完飯就窩在自己的小房間。
如今,兒童性成熟年齡明顯提前,這使孩子談戀愛的年齡也普遍提前。作為家長要有心理準備,平時多觀察孩子,多和他們談心,預防孩子過早地進入戀愛中。即使孩子出現早戀現象,也要用適當的方式疏導,而不是強硬地堵死孩子的情感之路。
其次,留守兒童的性格比較特殊,難以融入集體,而且很多孩子甚至老師都對留守兒童有一定的歧視,導致留守兒童心存不忿,再加上與父母的距離,留守兒童遇到不順心的事缺少傾訴對象,情緒壓抑,與他人出現小摩擦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打架的暴力行為。
一次,有家長來告狀說張偉把他家孩子打了。已經70多歲的爺爺氣得兩手發抖,罵他不知好歹,父母在外麵打工累死累活,過年都舍不得買票回家。他倒好,不好好學習,淨打架。
沉默了很久,張偉才說:“他們說我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我一生氣就打了他。”
留守兒童因為性格懦弱、忍氣吞聲等因素,很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同時一些在身高等方麵具有優勢的留守兒童,由於沒有規則意識,也很容易成為校園霸淩的實施者。
華子的父母在城市打工,鮮少回家。他跟著爺爺奶奶,完全是放養狀態。
有一次,他把一位同學逼到角落收取保護費,因對方不從產生衝突。一怒之下,他就拿刀捅向這位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