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痛苦的時光卻那麼漫長。”
“當我專注做一件事情時,時光過得好快;當我百無聊賴時,時間過得好慢。”
“人在排隊等待時,時間過得異常緩慢……”
你有沒有過上麵這樣的經曆呢?時間明明是一分一秒度過的,但在不同狀態下,對時間流速的感知又不一樣。比如早上賴床時,覺得時間走得太快,剛摁掉的鬧鍾,一會兒又響了起來。但在上課時,特別是你不喜歡的課,時間卻像蝸牛一樣緩慢爬過,你都快睡著了,還不下課!
首先,你應該明白,時間有“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的區別。很多人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或者時間過得太慢,其實是“時間判斷失誤”了。
古希臘人早就發現了這一點,他們將時間分為“鍾表時間”和“沉浸時間”,隻有鍾表之外的時間才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現代人在此理論之上,將時間分為“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
1.“客觀時間”是可量化卻不可更改的,一般用日曆或鍾表來衡量,比如我們都知道每年會有一個2月14日——“情人節”;電影在晚上6點30分開場;早晨第一節課在8點開始。如果你錯過了這些時間,就會錯過和另一個女孩的開始、錯過電影的開場、錯過寶貴的一堂課。這些時間都是可以預知、可以量化的。
2.“主觀時間”是指我們對時間的預知與判斷,是不可量化,也是無從比較的,是我們對鍾表之外的客觀時間的經驗。有的時候,我們感覺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過去了很長一段時間;有的時候,我們又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就像蝸牛在爬行一樣。
“時間判斷失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主觀時間”的錯誤判斷上,如何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呢?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說:“人們是基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不同坐標來感知時間的。如果你隻是局限於其中某一個時間坐標,那麼你的生命觀就會發生偏差和受到局限。那些可以在三種不同的時間坐標參照中保持平衡的人最有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也能夠更充分地享受生活。”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時間坐標來感知時間,並且時刻利用“客觀時間”來提醒自己,因為“客觀時間”是可以量化和觀察的,它可以直接影響我們對“主觀時間”的判斷。
人在專注做某件事情時,也會覺得時間流速很快。這是因為在專注的狀態下,人會忽略外界的很多東西,比如窗外嘈雜的車流聲、從身邊走過的人、緩慢走過的時間等。很多人肯定有這樣的體驗——你的房間裏掛著一個時鍾,雖然它的嘀嗒聲一直沒有停,但你很少會注意到它,甚至對於嘀嗒聲充耳不聞。除非你刻意去聽,否則你會幾乎忘了時鍾的存在。
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時間的流速也有不同的感知,比如嬰兒幾乎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也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而老年人麵對有限的生命,會害怕去感知時間,有時甚至不去想時間,隻是用直覺的方式,感知當下的時間。
當然,早晨或者夜晚的時間感也是不一樣的——早晨起床,神清氣爽,時間仿佛擲地有聲,每一秒都可以“享受”很久;夜晚身體已經很疲倦了,隻想早點上床睡覺,時間卻過得緩慢;終於到了睡覺時間,除非真的累到倒頭就睡,否則又會突然興奮起來,玩起手機就又忘了時間的存在……
當你對時間的流逝無感時,記得哈佛圖書館牆上最短的一句訓言:時間在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