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有效增加可支配時間的投入與產出(1 / 1)

微觀經濟學又叫“個體經濟學”,主要以個體為單位,從微觀的角度進行研究。如果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可支配時間的投入與產出,是完全可以量化的。

如果能夠投入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大的產出,無疑能讓時間的價值最大化。簡單來說,就是你的一小時,到底值多少錢?不要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假如你正在工作,你一個小時能賺多少錢呢?從微觀經濟學來說,你一小時賺的錢,就是你投入一小時的產出。

國外社交媒體Business Insider曾經做過一次調查,調查的對象是美國最富有的16個人,調查的內容是:這些富人一個小時可以賺多少錢?調查結果顯示:亞馬遜的傑夫·貝索斯位列第一,他一個小時賺447萬美元。相比之下,普通人是不是“無言以對”呢?

雖然很多人一小時的收入,遠遠比不過這些世界級富豪,但並不是說,我們的時間就缺少價值。價值這個東西,可以從很多方麵來詮釋,金錢隻是衡量價值的一種方式,不是全部。

比如一小時的時間,你可以賺多少錢,你可以學多少東西,你可以做多少事情……這些都能夠體現出時間的價值。所以,當朋友拒絕你的求助,不願意為你花時間,你也要學會理解。這可能隻是說明,他手中要做的事情,比幫助你這件事情,更有價值。

很多人覺得自己時間很多,可以浪費的時間還有很多,可以拖延的時間還有很多,可是轉眼就過去好幾年,青春的萌動還沒有退去,就到而立之年了。

這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停下腳步,思考一下時間的意義,重新規劃一下人生呢?

1.學會用錢換時間

有的人想用時間去換金錢,有的人卻想用金錢去換時間。

日本經濟評論家勝間和代在《時間投資法》一書中寫道:“你可以通過委托別人,購買他人的服務,用金錢來換取時間,作為一種時間投資。”

如果你足夠富裕,那麼可以用金錢來換時間,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想從海南到北京去,機票比火車票更貴,但是花費的時間更少。你選擇買機票——多花錢,少用時間,其實就是在用金錢換時間。

2.放棄沉沒成本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沉沒成本”,它是指過去已經發生或者投入的、不可能再被收回的成本。我們打算做一件事情,不僅會看這件事情會給自己帶來多少益處,還要看過去是否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投入過成本,比如時間、精力、金錢等。

沉沒成本是不能被改變的,就像被打翻的牛奶無法再裝回瓶子中一樣。我們在做決策前必須清楚哪些成本屬於沉沒成本,對於已經無法收回的成本,我們要理性地選擇放棄,而不是繼續投入時間,為不可能挽回的損失而“哭泣”。

3.放棄無用社交

無用社交是最浪費時間的,即便你投入了時間在無用社交上,最後的產出也極低。

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精力也很有限。消耗型人際關係好比炸雞泡麵,不健康、沒營養,隻會空耗你的時間和精力,屬於無用社交。

對於那些不重要的、不斷消耗你的人,一定要趁早遠離,及時止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