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P英國作家赫胥黎說:“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的都是24小時。”
確實,無論是美國總統,還是世界首富,或者一個普通人,每天都隻有24小時。不過,日本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說:“根據分配方式的不同,我們有可能把一天變為25個小時,隻要做好計劃安排、避免浪費時間、增加可利用的時間。”
那麼,到底有沒有什麼秘密通道,可以讓我們比別人每天多出一小時呢?
從理論上來說,答案是有的,它就藏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裏。
盡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被提出已經一百多年了,但是當代很多沒有係統學習過物理的人,仍舊停留在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裏,他們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獨立存在的,就像幾千年前中國古人的“宇宙觀”一樣(“宇”指時間,“宙”指空間),時間均勻流逝,空間均勻平直。
愛因斯坦卻在相對論中指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時間因物質的運動而改變,空間因物質的存在而彎曲,變得不均勻了,就好似一個彈簧床上放了一個小球,小球周圍的床墊都變彎曲了。不同的地方彎曲程度是不一樣的,越接近小球的地方越彎曲。
在相對論裏,如果你真的能夠“追趕時間”,那麼比別人多出一小時,就變得輕而易舉了。但現在人類無法超越光速,所以隻能從理論上來說。雖然我們無法超越光速,但是我們可以控製自己,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就能夠每天比別人多利用一小時。
哈佛首位女校長福斯特曾經說過:“請用清醒的時間,追求對你最有意義的東西。”
如果你希望自己比別人每天多利用一小時,可以從三個方麵入手:
1.學會記錄你的時間
如果能夠記錄下時間軌跡,便能發現時間真相,幫助你脫離虛度光陰的懵懂狀態,讓你更加清醒地利用時間。你可以對每天發生的事項進行分類記錄,即我們每天都會做哪些事情,比如睡眠、吃飯、運動、休閑娛樂、社交等,這些事情又分別花了多少時間。
記錄時間一定要保證它的準確性,最好能夠在處理某個事項或者某件事情剛結束的時候馬上做好記錄,假如事情過後很久再根據記憶去記錄,出錯率就會高很多。
當你學會時間記錄,真正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時間走向並做出最合理的調整之後,就能比別人擁有更多時間了。
2.尊重時間的活性與彈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並且因此對時間管理產生焦慮感——既然做好了時間規劃,就要按部就班,完全按照計劃表上的時間來完成任務。
這裏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計劃表上的時間不是“死”的,它應該根據個人能力、任務的難度以及突發狀況等因素,進行合理調整;二是時間本身並不是“死”的,我們應該尊重時間的活性與彈性,合理安排好時間,科學地製訂計劃。
3.確定你的“黃金時間”
在“黃金時間”學習、工作、做事,往往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人在一天中頭腦最清醒的時間段有四個:
清晨起床後,大腦處於最清醒的狀態,因為一夜的休息讓前一天的疲勞感全部消除。這時候,無論是背誦詩詞、英文單詞,還是做題,都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8:00~10:00是最適合學習的“黃金時間”,這時候大腦思維飛速運轉,十分活躍,人們可以很好地集中自己的精力,去學習一些分析思考性較強的內容。
16:00~18:00是另一個適合學習的“黃金時間”。你可以利用這一時間段來複習功課,加深印象,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完成較複雜的課堂作業等。
入睡前一個小時,可以對一天所學的知識進行回憶,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下,完整地回憶一遍,問自己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獲。這個時間段記住的東西,往往不容易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