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環”原本是物理學中的概念,指兩個以上的反饋點所形成的反饋回路。根據反饋環的方式,又可以分為“正反饋環”和“負反饋環”。
簡單來說,“正反饋環”就是強化自身的行為,“負反饋環”就是收斂自己的行為。
如果將“反饋環”的概念放在人類身上,同樣容易理解:“反饋環”就是兩個以上的人對我們提出的各種反饋。
正反饋環就是那些給予我們正麵評價的人,通過他們的反饋,我們認識到自身的優勢以及自身行為的正確性,從而不斷強化自己的這些行為。負反饋環則是指那些提出意見和建議的人,通過他們的反饋,我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無論是正反饋環,還是負反饋環,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自省、更好地自控,進一步實現從自控到自律的跨越。
哈佛商學院的克萊頓·克裏斯坦森教授曾寫過一本暢銷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書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生問題:從自律到幸福的唯一捷徑是什麼?
克萊頓·克裏斯坦森曾五次榮獲“麥肯錫最佳論文獎”,還被《哈佛商業評論》排在“當代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排行榜的第一名,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
2010年,身患癌症的他在哈佛畢業典禮上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講。《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就是以此為基礎創作出來的。克萊頓·克裏斯坦森希望在自己直麵死亡的過程中,能夠將MBA(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理論運用到人生規劃及生活中。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他把一個人成功的基礎放在自律上,從自律到幸福生活的過程則需要三個步驟:爭取事業成功,家人、朋友關係和諧以及堅持正直。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教會我們如何進行思考,而不是告訴我們答案是什麼。一個人應該擁有怎樣自律的生活準則?如何將自律轉化為幸福?這些問題都需要自己去尋找,用克萊頓·克裏斯坦森的話來說就是:“解決生活的基本問題並不存在所謂的特效藥和快速方法。”從自律到幸福的正確途徑究竟是什麼?還需要自己去思考……
生存的第一大難題就是如何克服自我障礙並且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但人通常無法看清自己,無法對自己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因此,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反饋,需要眾人形成一種“反饋環”,這樣才能看清自己,才能實現從自控到自律的跨越。
反饋不僅是人際溝通中的重要環節,更是管理學的重要課題。
《哈佛商業評論》上曾經刊發過一篇文章《反饋的謬誤》。文章中指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究竟什麼才是最好的反饋方法呢?文章中明確指出,大多數的反饋不僅不會幫員工做得更好,反而會給他們的發展帶來阻礙,為什麼呢?
因為反饋者給出的評價或建議,僅僅是他的“個人看法或個人經驗”,並不一定適用所有人。而且,在反饋過程中,反饋者更傾向於評價自己,而不是評價對方。
如果站在尋求反饋意見者的位置上來說,得到過激的反饋或者遭遇負麵評價時,他們往往難以接受和消化。有時哪怕反饋是正確的,他們也隻想逃避,更不可能做出改變。
現實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曆——在請教完他人之後,反而更加迷茫了。
那麼,什麼樣的反饋才是最正確、最有效的呢?
《反饋的謬誤》中說道:好的反饋不是指出對方的缺點或者直接教對方怎麼做,而是激發他調動自己獨特的才能去推動事情的進展。具體說來,好的反饋有三大特征:
特征一:能夠調動你的樂觀情緒
正在尋求反饋的人,通常有問題需要解決或者正處於困境之中。對他們來說,能夠調動他們樂觀情緒的反饋,才是好的反饋。因為隻有先讓他們產生樂觀的情緒,才能促使他們更樂於接受全新的解決方法甚至是一些負麵的反饋。
特征二:能夠幫助你回溯過去,找到問題根源
如果問題難以解決,反饋者也沒有更好的建議,那麼可以讓尋求反饋的人回憶過去的經曆——以前遇到類似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比如具體的想法與行動。這樣的反饋能夠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根源也能夠幫助反饋者更全麵地看待問題。
特征三:能夠提前設想結果,導向行動
當尋求反饋的人不知道下一步應該做什麼的時候,反饋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讓他們提前設想結果,並以此作為行動導向。這時候的反饋者是以“過來人”“引路者”的身份提出建議和意見,這些意見和建議也更容易被認可、被接受。
總之,麵對他人的反饋意見,不能“照單全收”,而要學會甄別——哪些反饋是公正客觀的,是對自己有益的;哪些過於主觀,不必太過在意。在眾人形成的“反饋環”中,我們能夠更好地認清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更好地實現從自控到自律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