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1%的人能看到明天會發生什麼(1 / 1)

如果有人問你:明天會發生什麼,你會如何回答?

明天,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未知。誰都無法完全、絕對、確切地說出明天會發生什麼,因為很多事情都存在一定的“變數”,而任何一點改變都會影響到“明天”。

這個世界上恐怕隻有1%的人能看到明天會發生什麼。這源於他們自身的能力,源於他們對事物、對時間的掌控感;剩下99%的人,對“明天”則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他們能夠預測明天會發生一些事情,但“不確定”的事情更多。

美國作家布洛克曼寫過一本名為《未來50年》的暢銷書。書中彙集了世界上最有遠見的科學家們未曾發表的25篇文章,文章的內容包含對未來50年的天體物理學、數學、心理學、計算機技術的預測。關於未來50年,世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你能想象得出來嗎?

《未來50年》中有一篇文章“預言”:未來50年可能會誕生“非生物智能”,也就是肉體與機器的結合體,這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卻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而非天方夜譚。

關於未來,人們隻能去想象、去推測,卻難以給出確切的定論。因為不可定論,所以就有了各種可能性。什麼是可能性呢?就是事物發生的概率,包含在事物之中並預示著事物發展趨勢的量化指標,是客觀論證,而非主觀驗證。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未來存在各種可能性,甚至連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都不敢輕易斷言。

“明天”既是美好而充滿希望的,又是殘酷而充滿不確定性的。

我們可以抱著對明天的憧憬,早早起床,努力奮鬥;我們又不得不做好“萬全的準備”,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有句話說得很好: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臨。

這不是一種杞人憂天的想法,而是一種憂患意識、一種危機管理能力。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未雨綢繆”,它說的是一隻雲雀和一隻鴟鴞的故事:

夏至的一天,陽光從樹葉間灑落下來,鴟鴞躺在樹枝上曬太陽,雲雀卻在補巢。鴟鴞覺得很好奇,便問雲雀:“今天的天氣多好啊!陽光明媚,晴空萬裏,你不來享受這美好的時光,去做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幹什麼呢?”

雲雀說:“我也很喜歡這樣溫暖的陽光,也希望以後每天都是這樣的好天氣,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夏季多雨,如果突然下雨了怎麼辦呢?所以,在晴天我也想先鞏固我的巢穴,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鴟鴞認為雲雀完全是想多了,外麵天氣這麼好,又怎麼會下雨呢?

傍晚時分,天空中突然湧來許多烏雲,不一會兒便是狂風暴雨。

鴟鴞慌亂地回到自己的窩裏,發現巢中到處都是破洞,到處都在漏雨,自己的孩子也被淋成了落湯雞。雲雀卻不慌不忙,因為自己的巢穴十分穩固地掛在樹枝間,滴水不漏。

由於雨勢越來越大,鴟鴞的巢很快被洪水衝走了。

它哭喪著臉對雲雀說:“我現在無家可歸了!”

雲雀回答:“誰讓你不知道未雨綢繆呢?”

現實生活中,幾乎人人都聽過這個關於雲雀和鴟鴞的故事,可並不是人人都擁有雲雀那樣的憂患意識。當“明天”變成一個未知數的時候,如果像鴟鴞一樣,隻懂得享受當前的安逸而看不到事物的長遠發展,隻看到希望而看不到危機,最後隻會一敗塗地。

相反,如果能夠在“明天”的各種不確定性中保持“未雨綢繆”的心態,凡事做好最壞的打算,才能有備無患,積極地麵對每一個充滿未知與可能性的“明天”。

詩人海子曾說:“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對於明天,我們應該像海子一樣充滿希望、充滿憧憬,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同時,也要懂得未雨綢繆,在抱著最大的希望的同時,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這樣,當“意外”發生時,我們才能不慌不忙、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