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樂觀的幻想,反而會消解行動力(1 / 1)

長期以來,教育界都重視培養學生的樂觀精神。因為樂觀的心態,確實能給很多人帶來益處,比如相信事情會往好的方麵發展,相信未來充滿希望,相信夢想可以成真……這樣積極的心理暗示,往往會讓我們擁有積極的心態與行動,最終得到更好的結果。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勞拉·庫布青斯基指出:“樂觀與健康之間的聯係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了。較樂觀的人能夠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並更有效地從壓力和困難中恢複。”她對69744名女性隨訪了10年,對1429名男性隨訪了30年,分析了各種數據之後,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保持樂觀有助於人長壽。

這不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笑一笑,十年少”嗎?

樂觀是一種心理特征,指的是對事物的總體期望偏向正麵,比如相信好事肯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走出困境等等。這樣的積極心理暗示,確實對我們大有好處,至少能夠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的安慰與行為上的激勵,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一個人總是抱著過於樂觀的幻想,反而會消解行動力,最後變成“溫水裏的青蛙”。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溫水煮青蛙”實驗:

實驗者把青蛙放在溫水中,青蛙優哉遊哉地遊蕩,最後在緩慢升溫的水中安然死去。這個實驗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不能過於樂觀,而要有一定的“危機感”。

為什麼有的人會過於樂觀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過度自信

人應該有自信地活著,但自信不能過頭,否則會讓自己變得盲目。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自信過頭,高估自己完成任務的能力,而且這種高估會隨著人在任務中的重要性而增強,其中多數人會對未來事件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

心理學家昆達早在1987年便發表論文指出:“人們期望好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高於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概率,甚至對純粹的隨機事件有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

2.證實偏見

什麼是“證實偏見”呢?就是人傾向尋找和自己信念一致的意見和證據。比如有一個人喜歡看科比打籃球,並且對科比參加的每一場比賽都充滿信心,就算科比哪次比賽失誤了,他也會找到各種證據為科比辯護,而不會尋找與自己觀點相悖的證據。這種行為就是“證實偏見”,它會讓人過度盲目,因為它隻讓人看到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讓人們更加樂觀地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去思考事實到底是什麼。

所以,無論學習、工作或者做其他事情,都應該對信息保持客觀公正的分析能力,不過分樂觀,也不過分悲觀。同時,在“漸變”的環境,或者看似不變的舒適區中,還應該保持一定的危機感,這樣才不會變成溫水裏的青蛙。

什麼是危機感呢?危機感就是事態令人感到危險,感覺到有事物威脅到自身,並為此緊張。當危機感來臨的時候,我們必須對現狀做出改變,鼓起勇氣,迎接挑戰。尤其是在“生死存亡”的危機感麵前,人的潛能更容易被激發,人的勇氣也會暴漲,甚至會無所畏懼。

哈佛商學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爾有句名言:“21世紀,沒有危機感是最大的危機。”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競爭無處不在,無論你是學生,或者已經工作了,多多少少會產生危機感。因為身邊的人都在努力奔跑,如果稍有鬆懈,就有可能被社會淘汰。

危機感不僅會給人帶來壓力,也會給人帶來動力。如果過於樂觀,沒有危機感,人就不會努力奔跑,對事業和生活就會失去興奮感,就容易讓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失去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