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懷疑,才能發現人生的深度命題(1 / 1)

哈佛學子善於學習,但對於自己所學的知識,他們不會盲目相信,而會保持理性懷疑。

哈佛商學院教授、世界頂級管理思想大師拉凱什·庫拉納曾經說過:“我希望你們敢於質疑。作為教育者,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常提問,多尋依據,考慮多方觀點。同時,我希望你們也做個理想主義者,具有質疑精神的理想主義者,但不是一味地憤世嫉俗。多提複雜的問題,並努力對此做出解答。”

“理性懷疑”是哈佛學子普遍具有的學習態度。哪怕是所有人都認同的權威,他們也會理性懷疑。這樣的學習態度,讓哈佛學子的思維十分開闊,他們敢於打破常規,而不會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哈佛教授也鼓勵學生,對一切事物保持“理性懷疑”的態度。

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事物,權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隻能代表前人的經驗總結或者權威人士的一麵之詞,而事物時刻在變化,過度迷信權威,隻會阻礙一個人的創新能力以及前進的步伐。正如哈佛大學的霍曼博士所說:“創造性思維有點像思維越獄,打破思維定式和常規套路,擺脫路徑依賴,把思路從已經久用的方法上移開,需要創造性的重複,從曆史和藝術中尋求靈感,而不是簡單重複。”

當你對某個事物進行“理性懷疑”時,大腦便已經開始進行創造性思考了。

人類的劣根性之一,就是對權威的盲目服從,有時連自己的選擇都被他人所操控,甚至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做出違背自身意願的決定。大多數人不都是如此嗎?大家所認同的東西,自己也會選擇認同,無論這種認同是否出於自己的思想。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把許多條鬆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後在花盆旁邊放了一些鬆毛蟲愛吃的鬆葉。結果隻見鬆毛蟲圍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走就是七天七夜,最後盡數死在勞累和饑餓之中。讓人感到遺憾的是,隻要其中一條鬆毛蟲能夠改變路線,就能吃到花盆旁邊的鬆葉了。

動物如此“盲目”和“從眾”,那比動物更聰明的人呢?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和行為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外界的各種信息和規則,當然也包括權威的思想與言論。

當我們受到外界人群的影響時,總會通過調節自己的認知和判斷來讓自己表現得更符合公眾的標準。在一般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可能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之前已經說過“真理有時候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所以也會出現多數人都是錯誤的情況。

擁有“從眾心理”的人,都缺乏獨立思考與獨立判斷的能力,也很難分清決定的錯與對,因為在他們看來,大多數人認為的“對”才是真正的對,而大多數認為的“錯”就一定是錯。如果有某種觀點得到“權威”認證,他們更不會提出質疑,隻會盲目跟從、信服。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對這種情況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最後得到的結論是:“盲目和不經思考地服從權威,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斯坦利·米爾格蘭姆教授還明確指出,無論多麼簡單的定論,我們都不能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測去做出判斷,哪怕服從權威或者權威效應確實存在,但是在缺少嚴密的實驗研究和理論認證的情況下,仍然不能妄斷其中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讓自己保持“理性懷疑”的態度,更要有“質疑權威”的勇氣。

那些真正實現創新,或者有重大發現的優秀人才,往往能夠打破過去的很多成見。我們可以尊重權威並虛心向權威學習,但是絕不能迷信權威,而應該時刻保持質疑的精神。

當我們用“理性懷疑”的眼光看這個世界時,會發現很多“問題”的存在,對任何“權威”,都能夠持有質疑的態度,而不是盲從。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可能有9 999個想法都不會得到結果,第10 000個想法卻可能改變整個人類的命運。

古人勸誡我們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是說,要讓自己博學多才,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徹底搞明白,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隻有這樣,才能擁有獨立的思維,才能真正地學習到知識,而不是被權威誤導。

對於學問,我們應該保持“理性懷疑”的態度,對於其他事情,也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