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裏,因為它能將我們的不確定性、匱乏感和緊迫感都降到最低,並且讓我們“自以為”擁有足夠多的愛、食物以及時間……
隻要人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就會感到不舒服、不習慣、不安全。
一個人長時間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裏,就會像溫水煮青蛙裏的那隻青蛙一樣,對自身的能力、狀況和環境產生錯誤的認知,更無法識破被美化、被掩蓋的生活真相;不再敏感於時間的流逝,對未來沒有任何展望,安於現狀並且自我滿足;漸漸有了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和思維定式,越來越缺乏緊迫感……久而久之,人的意誌也會被消磨,最終走向頹廢、灰暗的人生。
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在《緊迫感》一書中寫道:“緊迫感是多變經濟形勢下的核心生存能力!做得出色的組織無疑都具備一種寶貴的要素——緊迫感。真正的緊迫感是領導變革和應對危機的關鍵,卻沒有人發現它。”
緊迫感可能會讓人感覺不適,甚至給人帶來壓力,它卻能給我們帶來一種正向的“壓力連鎖反應”。正如哈佛“幸福學”導師泰勒·本·沙哈爾博士在“積極心理學”課堂上所說的那樣:“壓力本身並不是問題,適當的壓力對我們甚至有益處。”
泰勒·本·沙哈爾博士明確指出,適當的壓力可以培養我們的忍耐力,讓我們學會調整作息,從而更好地應對危機。比如我們在健身過程中,肌肉也在承受一定的壓力,甚至會讓肌肉纖維在一定時間內被撕裂,然後通過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讓撕裂的肌肉再生長出來,並且比以前更加強壯。這便是肌肉承受壓力後的變化,長時間撕裂、補充和生長,讓我們獲得更加強壯的肌肉,以及更加完美的身材。
壓力作用於我們精神的時候,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壓力讓我們的大腦去應對問題,再通過解決問題獲得更強的能力。但是去過健身房的人都知道,天天練習隻會造成肌肉拉傷,反倒是隔天一練或隔兩天一練才能獲得效果。隻有過大、過頻的壓力才會壓垮我們,沒有時間恢複,才是造成我們抑鬱、焦慮、心理不適的罪魁禍首。
可見,緊迫感帶來的適當壓力,可以磨煉人的意誌,鍛煉人的能力,讓人不斷進步。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少年。在一次海難中,他的家人全部喪生,而他隻能依靠一條救生船在大海上漂流。生存的緊迫感縈繞在他的心頭,並且他愕然發現,救生船上居然還有一頭凶猛的孟加拉虎。少年與老虎之間發生過衝突,也有過妥協,鬥誌又鬥勇。少年的生命時刻處於危機中,隻要一個不小心,他便會葬身於虎口。然而,正因為老虎帶來的緊迫感與危機感,才讓少年時刻保持警惕和鬥誌,他在大海上漂泊了227天,並最終獲救。
如果沒有老虎的威脅,或許少年早就淹沒在茫茫的大海之中了。
現實生活中,人們總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裏,而不願走出舒適區,去麵對改變、挑戰和緊迫感。雖然人人都知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但更多人更喜歡待在自己舒適而安全的小世界裏。如果不願承受緊迫感帶來的壓力,又如何戰勝自我,一步步邁向成功呢?
每到開學季,哈佛大學的校報都會對剛入學的新生進行一次詳細的問卷調查,主題不拘一格,從科學、政治、曆史,到文學、藝術、興趣日常。
2019年秋季入學期間,哈佛校報便收集了1064名新生的資料以及問卷回答,約有65%的新生接受了調查,從中所獲取的數據能夠充分顯示出新生的各種特點和心理傾向。除了老生常談的時間管理、學習計劃等主題,問卷調查還專門提出了學生的“自我要求”,結果顯示有近八成的哈佛新生“自我要求極高”,78.3%的同學壓力來源是自我期望,來自外界的壓力隻占了12.6%。這意味著,學生的自我要求帶來的壓力遠高於外界給的壓力!
雖然哈佛學子每天都要麵對繁重的學業壓力,以及“自我要求”帶來的緊迫感,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倦怠,反而獲得了一種正向的“壓力連鎖反應”。適當的壓力,讓他們時刻處於“備戰”狀態,對學習從不掉以輕心。
這也是哈佛人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學好,哪怕有一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