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動之前,預判他人的預判(1 / 1)

很多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成為一個“立即行動”的人,因為“行動比思考更重要”“實踐永遠大於思考”。但人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行動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思考足夠充分。想要克敵製勝,就要預判他人的預判,在行動之前有周密的計劃。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所采取的任何行動,都是大腦思考過的。哪怕一個簡單的肢體動作,也是大腦發出行動指令,通過神經傳導給四肢的。

隻不過,思考有深淺之分——有的行動簡單而機械化,不需要我們過多思考;有的行動則十分複雜,需要我們再三思考。如果在進行一些複雜的行動之前,缺乏深度思考,最後的結果可能會很糟糕。因為思考是行動的指南,缺乏思考便立刻付諸行動的人,就像無頭蒼蠅一樣,立刻失去方向,四處亂撞。

“立刻付諸行動”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思想做好了準備,否則就會顯得衝動、魯莽、有勇無謀。相反,如果在付諸行動之前,進行深度思考,才能保證行動不容易出錯。

行動固然重要,但是在出發之前,我們更應該找準前進的方向,在腦海中繪製好行動的“路線圖”,真正地做到胸有成竹。想要做到這一點,精準的判斷力必不可少。

哈佛“核心課程”的設計者亨利·羅索夫斯曾說:“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具有明智的判斷力和抉擇力;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對世界各種文化及時代有深刻的認識。”

在亨利·羅索夫斯看來,培養學生精準的判斷力十分重要,它能夠幫我們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出口,讓我們正確地辨別事物的真假,做出最科學、合理的決策。

什麼是判斷力呢?就是一個人對某個事物的真假、好壞、善惡的分析和抉擇的能力。它也是人麵對現實采用什麼樣的態度和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方式的決定因素。比如我們在學習中需要判斷力,對某個問題的答案進行分析和抉擇,通過判斷來選擇最正確的答案。

如果判斷力不足,則會給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諸多影響,比如判斷力不足導致我們無法正確辨別信息的真偽,在學習中遺漏或偏信某些知識信息,在生活和工作中分不清輕重緩急,甚至不分青紅皂白,更無法對事物做出準確的預判等等。

我們在對某個事物進行判斷之前,需要搜集信息,信息足夠多了以後再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做出判斷:一是通過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二是通過以往的經曆做出判斷;三是隨著事物的變化,不斷修正信息做出判斷。無論以哪種方式進行判斷,都離不開三大要素,那就是大腦、知識和信息。有的人判斷力不足,無法預測事物的發展,無法預判他人的預判,往往就是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完善,抑或信息不足導致的。

所以,我們要學習更多的知識,不斷擴大大腦的認知,同時也要培養大腦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讓自己擁有精準的判斷力,對事物發展也有一個更精準的預判。

如學習設計的朋友都知道,現在行業內比較盛行的觀點就是:在產品設計研發之前,最重要的是做出“快速原型”。也就是說,不用思考太多,而應該先把“樣品”做出來,這樣更有利於靈感獲取。

如果僅僅是圖省事而放棄思考,或者因為“在某本書裏看到這樣的觀點”“某位學者曾經這樣說過”而貿然采取行動,可能會漸漸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精準的判斷力。

在行動之前,先要學會預判,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