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潛在自我,成為自我覺醒的第一批人(1 / 1)

美國著名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講過這樣一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兩條年輕的魚在水中快活地遊動。這時,一條老魚遊了過來,打招呼說:“早上好啊,孩子們,這水怎麼樣?”兩條年輕的魚尷尬地笑了,問老魚:“什麼是‘水’?”

回到現實中,很多人不都是生活在“水”中,而不知“水”嗎?

孩子的生活就是每天早起去學校,學習、學習又學習,偶爾可以和小夥伴玩玩遊戲,在一堆作業中度過自己的童年;成年人就是早起去公司,工作、工作又工作,偶爾休假聚會,第二天又得周而複始,重複同樣的生活……

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都很容易在周而複始的生活中,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生活、工作和學習,無意識地翻開作業本,無意識地打開手機……這種無意識的狀態,就像長時間生活在水中的魚一樣,已經不知道水是什麼了。

中國有句古詩:“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覺醒”,那麼他就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這個世界,更不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所處的位置、所存在的意義。唯有自我意識的覺醒,才能讓人認清自我、看清這個世界,否則將永遠“不識廬山真麵目”,永遠活在“不自知”的狀態中!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洞悉潛在自我,成為自我覺醒的第一批人呢?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尼爾·西格爾在《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中提出一個觀點:有的孩子能夠自覺又主動地學習,是因為他們具有一個“開放式大腦”。它能夠幫助孩子自我覺醒,主動投入到生活與學習之中,真誠而充分地做“自己”。

什麼是“開放式大腦”呢?尼爾·西格爾解釋說:所謂“開放式大腦”,就是孩子能夠洞悉潛在——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可以成為誰;能夠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與挫折,從而自覺地去過富有意義的生活;他們主動學習、主動創造、主動進入自我角色之中。

“開放式大腦”具有以下四種特質:

1.複原力:在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和打擊之後,能夠重新振作起來的能力。

2.平衡力: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不讓自己心理和身體失去平衡的能力。

3.共情力:理解他人觀點、關心他人、在適當的時候采取行動、改善現狀的能力。

4.洞察力:洞悉潛在自我,對自我有一個客觀、全麵、正確的認識的能力。

以上四種特質,能夠幫助我們成為“自我覺醒”的第一批人。

我們知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知、觀點、看法,往往偏重主觀。我們如何去看待某個人、某個事物,取決於我們的看法;這個人、這個事物會讓我們產生怎樣的思考、怎樣的情緒反應則取決於我們的想法。隻有“自我覺醒”的人,才不會沉溺在主觀世界裏而不能客觀地看待事物。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正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所說的那樣:“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地泥濘,另一個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同樣的風景,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意義;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看法。

世界就像一麵鏡子,我們能夠透過它看到自己的內心;“自我覺醒”也是一麵鏡子,透過它我們能夠看到整個世界。那麼,如何才能“自我覺醒”呢?

首先應該明白,我們對外界的看法,會影響我們的認知、我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看法是如何產生的呢?它是知識積累的結果,也是我們對善惡對錯的抉擇。每個人對外界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會偏離道德、人性的範疇。

其次,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會影響自我認知,也就是如何認識自己。自我認知又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麵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自我覺醒”是一個哲學概念,指的是“內在自我發現、外在創新的自我解放意識”。

自我發現也就是自我認知,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也叫自我內省法,是由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他認為自我觀察是對自我所感、所知、所思、所想、情感、意向等內部經驗感受的觀察和分析,即“認識自己”。自我評價比較好理解,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思想、願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

人們常說“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一個人擁有了“自我覺醒”的能力,便能認清自我、認清世界,便能找準自己的定位,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