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不可低估失敗的價值:用失敗者的邏輯看世界(2 / 3)

選擇C:你永不服輸,隻想做到最好,所以會在最短的時間裏站起來。

選擇D:你受挫後要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才有勇氣站起來。

選擇E:你在遇挫後會對人性有不信任的感覺或有疏離感,因此會讓自己先浪漫一段時間再找新機會。

批評不會帶來失敗,讚美無法帶來成功一個人的心靈隱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評卻把它拉到亮處。

—伊本·加比洛爾

我想每位青少年都曾經受到過批評,無論是父母、老師,還是朋友、長輩,他們總是會對一些不當行為提出意見和建議。遭受批評並不算是一種愉快的經曆,批評可能會讓你感到委屈、急躁,甚至憤怒。但一個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緒產生,其實是由於不能正確對待批評所造成的。如果每個人對批評都能有正確的態度,能換一個角度去看待批評,也許批評就會成為每個人人生道路上的“醒世恒言”。

當受到批評時,人的潛意識裏都會立刻產生一種反抗情緒。有的人會立刻跳腳說“絕對不是那樣”,有的人又會委屈地掉眼淚說“我受了冤枉”,有的人還會憤怒地反駁“你才那樣”。總之,一聽到批評,大部分人的心會馬上被攪起波瀾,進而情緒也就變得激動起來。但是誰又能不做錯事?誰又能沒有缺點?有人幫忙指出錯誤與缺點,但受批評者甚至連話都不讓人家說完,就用惡劣的態度去對待他人,更有甚者,憑借自己的位高權重,對批評者施加壓力。這樣一來,的確,周圍再也沒有批評聲了,可這樣真的好嗎?來看看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做法吧!

愛德華·史丹頓是林肯在任期間的軍務部長。有一次,他生氣地罵林肯是“一個笨蛋”,因為林肯幹涉了他的“業務”。原來,林肯當時為了取悅一個很自私的政客,便簽發了一項命令,調動了軍隊。但史丹頓卻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並大罵林肯,說他簽發這樣的命令簡直就是笨蛋行為。林肯從他人口中輾轉聽到史丹頓說的話之後,卻並沒有發火,而是非常平靜地說:“假如史丹頓說我是個笨蛋,那我一定就是了。因為他幾乎很少出錯,所以我想我得親自去問問到底是怎麼回事。”結果,林肯去見了史丹頓,了解具體情況之後,他才知道是自己簽發了錯誤的命令。

於是,林肯當即收回了命令,並誠懇地向史丹頓表示了歉意。

林肯是“一國之君”,但麵對批評,他沒有暴跳如雷,沒有下令解除史丹頓的職務,而是平靜地思考,認真地聆聽。林肯能誠懇地對待他人的批評,因此也避免了很多錯誤。

哈佛大學中有這樣一句名言:“不能耐心地聽取批評,你就無法接受新事物。”

在很多人眼中,批評就是刺蝟,看著難看,碰上了也紮手。但刺蝟性格溫馴,舉止憨厚可愛,有些人還將其當成寵物。其實,批評也是如此,雖然乍一聽上去很難聽,可換個角度來看的話,批評卻會對每個人有無窮的幫助。所以,向批評鞠個躬、道聲謝吧,因為批評是老師,它會讓人少走許多彎路。

人們之所以會害怕批評,多半是因為批評中往往涉及一些人們不願意麵對,或者不敢麵對的事實。但如果沒有批評,人就會活在自己給自己編織的夢幻的套子裏,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這套子卻漏洞百出,在外人看來和小醜無異。每個人都是社會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那麼,是願意做敢於接受批評、不斷完善自己的人呢?還是甘願做“小醜”,供人取笑呢?肯定所有人都願意做前者。翻開曆史,其實很多名人都“曆盡”了批評。比如法國思想家盧梭,有人批評他說:“隻有一點像哲學家,正如猴子有一點像人類。”

所以,你應該感謝批評你的人,無論對方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無論批評使你惱羞成怒還是幡然醒悟,無論批評讓你無地自容還是良心發現。感謝批評你的人,惡意的批評更令你刻骨銘心,如果你懂得調整心態,你會發現批評無所謂惡意還是善意,因為競爭無時無刻無處不在,不能內省激發向上的力量,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哈佛小測試

你如何麵對失敗?

現在你已經順利地答完第三題,如果就此打住,你可以得到1000元,可你選擇了繼續挑戰,結果失敗了,你隻得到一支圓珠筆。此時你做何感想?

A.後悔,答完第三問時停止就好了。

B.不管怎樣已經答到第四問了,挺高興的。

C.這個節目遊戲規則定得不合理。

D.憑自己的能力應該更好些,下次有機會再試試。

結果分析

選擇A:拘泥於過去的成績,對眼下的失敗不是考慮通過今後的努力來改變,而是轉向對自己決策的責怪,態度消極,屬保守型的人。

選擇B:不會無謂地逞強,是個能按自己主意辦事的務實派,競爭意識不強烈,但知足常樂。

選擇C:不服輸,競爭意識強烈,但在競爭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一旦遇到挫折常常把責任推向客觀因素,少有自省。

選擇D:坦然麵對失敗,將失敗的苦澀轉至期待下一次的成功上,競爭意識強烈,鬥誌旺盛,富於實幹精神,認準一個目標能百折不撓地幹下去。

失敗之後的反省、總結、規劃三部曲對於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哈佛告訴學生:“在失敗中吸取教訓,通過積極反省來扭轉乾坤。”這句話的關鍵詞就是“扭轉”。真正的反省是通過行動來表達的,是要靠行動來實現的。別被過去的錯誤束縛住,也不要將過去的錯誤丟在一邊,時時用其提醒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原本以為自己一切做得都很好,但忽然有個人在一旁大加指責,說著尖刻的話語,點出一個人可能最不願意聽的事實。這種來自他人的批評指責,可能是很多人都難以接受的。在他人的指責之下,能夠立刻認真反省並思考的人,才是真正想要進步並最終取得進步的人。他人的指責是一種推動力,會促使每個人不斷完善自我。別將這種指責看成是“別人與我過不去”,隻有反省的態度才會使自己受到他人的尊敬與喜愛。

指責之下,立刻誠心反省,這其實也是一種與人交往的技巧。這樣指責者不會覺得自己的指責無效,而被指責者也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如此一來,兩人的語氣都能緩和下來,不會引發不必要的爭吵。不過,這裏有一點值得注意,反省就是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能賭氣。有時,有些人受到他人指責之後,賭氣說:“我錯了,行了吧!”這絕對不是反省,這隻可能激怒自己,並激怒對方,如此下去一場爭吵不可避免。

哈佛有句名言:“人生不怕犯錯誤,怕的就是錯得沒價值。”什麼叫“沒價值的錯誤”?就是指那些自己已經知道,卻不積極改正的錯誤。曆史上成功的人,都會將自己的錯誤看成是有價值的錯誤,他們正是通過不斷地改正這些錯誤,才最終有所成就。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就對自己有一個規定:每當文章寫好後,那些沒有經過認真檢查、糾錯的內容,是絕對不會輕易讀給公眾聽的。所以,狄更斯會將已經寫好的內容自己讀上一遍,發現問題後就立刻改正。而且每天都要重複一次這種行為,就這樣直到6個月之後,他才會將自認為已經再也沒有問題的內容讀給公眾聽。

法國小說家巴爾紮克與狄更斯的做法類似,他每次寫完小說後,都會花很長一段時間進行修改,直到最後定稿。而這個時間,有時候需要花費幾個月,有時候則需要花費幾年。可以說,正是這種不斷自我反省、修正的態度,才讓這兩位作家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

有人可能不理解狄更斯與巴爾紮克的做法,認為他們對自己過於嚴苛,但巴爾紮克的回應卻是,隻有懂得在成功時反思自己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事實正是如此,失敗能讓一個人看到自己更多的薄弱麵。不過,失敗雖然是資產,卻絕對不能像投資那樣去“放長線釣大魚”。越早發現漏洞,越容易彌補;越早看到錯誤,錯誤才會越容易糾正。

那麼,如何讓失敗變為成功的墊腳石呢?

◎◎相信沒有永遠的失敗

哈佛人認為:“世上沒有永遠的失敗,隻有暫時的不成功。”任何困難都是有辦法解決的,隻是暫時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而已。在不相信失敗的人眼裏,一切阻礙成功的困難都隻是“紙老虎”,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把“紙老虎”趕走,贏得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

◎◎注重研究過程

有的人過於看重結果,一旦失敗之後往往糾結於失敗這個結果,而忽視了研究導致失敗的過程。每一個結果都是由過程決定,研究過程也就是總結原因,隻有仔細分析過程,才可能找到失敗的根源,並且總結避免再次失敗的方法。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滿了種種荊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於人,猶如狂風之於陋屋,巨浪之於孤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誌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意誌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於萬劫不複的深淵……麵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麵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哈佛商業評論中提到:要接受失敗,接受悲傷,然後化悲傷為力量,將失敗踩在腳底下,一步步邁向成功。在失敗麵前,積極努力地研究並尋找失敗的原因,並總結出下一次進攻的方案,那麼你就是在進步。這樣的話,你就沒有失敗可言,一切的失敗都隻是成功的墊腳石。

◆◆哈佛小測試

你是一個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嗎?

當你在全民麵前,做了一件失敗的事時,你有什麼感覺?請選出與你的想法相近者。

A.恨不得一死。

B.依大家反映的情況道歉。

C.馬上離開現場。

D.覺得無所謂。

結果分析

選擇A:自尊心很強,是個任性的人,過失被發現時,就想否定自己的一切。

這種人具有強烈的反省力,但這種能力會影響自己的性格,使自己變得內向而神經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