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做永遠的NO.1:習慣優秀才會優秀(2 / 3)

第一個弟子走幾步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高興地摘下了。但他繼續前進時,發現後麵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支大,隻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麵還有更好的。當他快到終點時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

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三分之一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雖說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滿意地走完了全程。

有時候,放棄並不完全代表著失敗和氣餒,明智的放棄是為了得到。有時,選擇了放棄,便選擇了成功和獲得。

在生活中,總有很多的無奈需要我們去麵對,總有很多的道路需要我們去選擇。放棄一些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去把握和珍惜真正屬於自己的,去追尋前方更加美好的東西!放棄一些煩瑣,為了輕便地前行;放棄一絲悵惘,為了輕快地歌唱;放棄一段淒美,為了輕鬆地夢想。放棄,是一種傷感,但更是一種美麗。

勞倫特畢業於哈佛大學,他是一位很有抱負心的年輕人。在哈佛的畢業典禮上,他信誓旦旦地向導師保證,自己將來一定能在社會上取得一番不小的成就,可是現實終究是殘酷的,勞倫特屢屢碰壁,許多年過去了,仍然一事無成。於是,他來到一個富翁的家裏,向對方請教成功的訣竅。

富翁弄清楚勞倫特的來意後,什麼也沒有說,隻是轉身從廚房拿來了一個大西瓜。勞倫特有些迷惑不解,不明白富翁要做什麼,隻是睜大眼睛看著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塊。

“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你會如何選擇呢?”富翁一邊說,一邊把西瓜放到勞倫特麵前。

“當然選擇最大的那塊!”勞倫特毫不猶豫地回答。

富翁笑了笑說:“那好,請用吧!”

於是富翁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了勞倫特,自己卻吃起了最小的那塊。當勞倫特還在津津有味地享用最大的那一塊時,富翁已經吃完了最小的那一塊;接著,富翁很得意地拿起了剩下的一塊,還故意在勞倫特眼前晃了晃,然後大口地吃了起來。

其實,那兩塊小的加起來要比最大的那一塊分量大得多。勞倫特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那兩塊西瓜雖然都沒有自己吃的那塊大,可是最後卻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麼富翁贏得的利益自然要比自己的多。

最後,富翁對勞倫特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想獲得成功,必須懂得選擇的智慧,我們在做出選擇時,也放棄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所以,做任何抉擇都要慎重地選擇,要懂得選擇與放棄的智慧。”

在人的一生當中,常常要麵臨許多選擇,也要做出一些放棄。所以你必須審慎地運用你的智慧,有所選擇,有所放棄,做出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於你的正確方向。別忘了隨時檢視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偏差,適時地給予調整。

當青少年真正做出了選擇之後,就要付諸實際行動,當你真正養成“選好了就去做”的人生態度時,你就掌握了向成功邁進的秘訣。哈佛人常說:“你的能力加上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未來。”隻有那些選好了就立即行動的人,他們的效率才會驚人的高,往往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做出一番大事業來。

◆◆哈佛小測試

有一位國王強迫首相辭職,於是在帽子裏放了兩張紙條,請法官作證,說如果首相抽出的紙上寫著“留”,他便可留任;寫的是“去”,他便應辭職。但國王在兩張紙上都寫了“去”字。首相抽出紙條後,法官竟判他留任。首相究竟有什麼妙計?

答案

首相隨機取一紙條,然後吞下。法官隻能看剩下的紙條,因為剩下為“去”,所以法官推斷吞下去的紙條必是“留”。

走自己的路,成功者需要走不尋常的路對於學者獲得的成就,是恭維還是挑戰?我需要的是後者,因為前者隻能使人陶醉,而後者卻是鞭策。

—巴斯德

哈佛大學的教授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哈佛學子也受到這一理念的鼓舞不斷挑戰常規、挑戰自我。我們平時也經常聽到“不走尋常路”這句話。走自己的路,就意味著走與眾不同的路,步人後塵不會擁有光輝的前景,另辟蹊徑才可能開拓出一個嶄新的未來。因為沒有哪一個人的成功之路是別人給開辟的,也沒有哪一個人的成功之路是上天打造的現成的風光之旅。

讓我們來切一個蘋果吧。如果給你一把刀,一個蘋果,你可能會從蘋果頭往蘋果底縱切。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橫腰切蘋果呢?切成之後它會成為另一種圖案,又會成為菜肴的裝飾。這就是一種不走尋常路在生活中簡單而富有哲理的例子。試想一下,在生活中我們何不嚐試一下走不尋常的路呢?

萊斯利是蘇富比拍賣行的拍賣師。越戰期間,他在一次募捐晚會上以自己的智慧募集到一美元。當時,他讓大家在晚會上選一位最漂亮的姑娘,然後由他來拍賣這位姑娘的一個吻,最後他募集到了難得的一美元。當好萊塢把這一美元寄往越南前線的時候,美國的各大報紙都對此進行了報道,萊斯利也因此一舉成名。

德國的一個獵頭公司由此認為萊斯利是棵搖錢樹,若能運用他的頭腦,必將財源滾滾。於是,這家公司建議日漸衰落的奧格斯堡啤酒廠重金聘萊斯利為顧問。後來,萊斯利移居德國,受聘於奧格斯堡啤酒廠。他果然不負眾望,開發了美容啤酒和浴用啤酒,從而使奧格斯堡啤酒廠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銷量最大的啤酒廠。

1990年,萊斯利以德國政府顧問的身份主持拆除柏林牆。這一次,他使柏林牆的每一塊磚都以收藏品的形式進入了世界200多萬個公司和家庭,創造了城牆磚售價的世界之最。

到了1998年的時候,萊斯利返回美國。他下飛機的時候,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正上演一出拳擊鬧劇:泰森咬掉了霍利菲爾德的半隻耳朵。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歐洲和美國的超市裏竟然出現了“霍氏耳朵”巧克力,其生產廠家正是萊斯利所屬的特爾尼公司。這一次,萊斯利雖因霍利菲爾德的起訴輸掉了贏利額的80%,然而,他天才的商業洞察力卻為他贏得了年薪3000萬美元的身價。

21世紀到來的那一天,萊斯利應休斯敦大學校長曼海姆的邀請,回母校做創業方麵的演講。

演講會上,一個學生當眾向他提出這麼一個問題:“萊斯利先生,您能在我單腿站立的時間裏,把您創業的精髓告訴我嗎?”那位學生正準備抬起一隻腳,萊斯利就已答複完畢:“生活教會我們隻有不走尋常路,才有路可走。有勇氣、有智慧的人們通常會選擇走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因為另辟蹊徑才有可能留下深深的足印。”

生活中,我們常常彷徨在人生的路口,看不見前進的方向,這時我們會急著尋求成功者的幫助。一旦他們開口,便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一旦他們指路,就被人們視為成功的捷徑。於是,不論男女老幼,人們一窩蜂地踏上所謂的“成功之路”。

每個人的成長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毫無特色,更不用說成功。然而,即便成功也僅僅是少數人的成功,他們也僅僅成為更多人的影子。殊不知,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獨有的路,一條不尋常的路。

不走尋常路是內心的覺醒,是思維的革新。我們的人生要遇到很多的十字路口,抉擇是件很困難的事,不走尋常路往往會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人生。

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而耳聾,被趕出校門。但他並不像平常人一樣放棄自己,而是自己自學,最終成就了不凡的業績。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後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他並不像尋常人一樣自暴自棄,依舊發出生命之光,海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齊奧爾科夫斯基不走尋常路,終成科學家。海涅不走尋常路,終成詩人。因此,在人生路上,不走尋常路,是發自內心的覺醒。

哈佛告訴我們,一個富有戰鬥力的人生需要麵對永無止境的選擇,在這些選擇中走一條不尋常的路。不要因一時的美麗而逗留,也不要因自己的平凡而低頭,我們要不走尋常路,因這不尋常的路而笑對蒼天。

◆◆哈佛小測試

有三個人去住旅館,住三間房,每一間房10美元,於是他們一共付給老板30美元,第二天,老板覺得三間房隻需要25美元就夠了,於是叫小弟退回5美元給三位客人,誰知小弟貪心,隻退回每人1美元,自己偷偷拿了2美元,這樣一來便等於那三位客人每人各花了9美元,於是三個人一共花了27美元,再加上小弟獨吞了2美元,總共是29美元。可是當初他們三個人一共付出30美元,那麼還有1美元呢?

答案

應該是三個人付了9×3=27,其中2美元付給了小弟,25美元付給了老板。

不知足—追求完美才能更優秀

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並為之奮鬥,是人的最高品質之一。

—愛因斯坦

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哈佛的教育模式和成功經驗,最終,他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哈佛,每個學生都具有“不知足”的精神。每個學生都知道,隻有不知足才能有追求,有追求才能上進,不知足可以激發不斷向前、不斷奮鬥的鬥誌,讓人不斷奮鬥。這種永不知足的精神,成為哈佛的寶貴財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政治家、科學家和工商管理精英!

哈佛人認為,“不知足”是一個人正在快速成長的一個標誌。從另外一個層麵上解讀,不知足,就是為了做得更好,是一種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姿態。這種姿態,不單單適用於學術領域,我們個人的成長、商業的發展、社會體製的完善,都需要一種“不知足”的進取和求精的態度。

一天,一位青年在蘋果樹下看書,突然一個蘋果落下來正好砸在他頭上。常人會想:“哦,蘋果熟啦。”可是他卻不同,他認真分析了原因。結果,萬有定律問世了,這個年輕人就是牛頓。一次,一位物理學家在澡堂裏洗澡,當他剛一踏進澡盆,水就溢了出來。常識告訴我們:水太多了。他卻不以為然,於是,他仔細研究,最終阿基米德原理誕生了,他就是阿基米德。如果他們就僅僅滿足於常識,那麼,我想這些原理一定會推遲很多年才問世。

這些科學家正是因為對自己所看到的東西不滿足於現狀,因而為科學做出了很多貢獻。如果科學家滿足於現狀,那麼他們一定會遺憾終生。維勒就是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在實驗時發現了一塊金屬,他查閱了很多資料,覺得和鏍很像,便認定它是鏍。正當他沾沾自喜的時候,瑞典物理化學家肖夫斯特姆卻發現不是,而是一種新物質。因此他獲得了諾貝爾獎。由於滿足,維勒失去了得獎的機會。

俄國作家高爾基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一個不斷進取的人在學習上、生活上永不知足,才能不斷前進,取得成就。人生需要激情,人生需要奮進,擁有一個不知足、追求完美的心,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在西方的哲學史上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摩爾的學生。有一天,大哲學家羅素跑來問摩爾:“你這麼多學生,哪個是最好的呢?”

摩爾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維特根斯坦。”“為什麼?”羅素問。摩爾答:“因為在所有的學生中,隻有維特根斯坦在聽課時,總是流露出困惑的神色,並總有一堆的問題。”

曆史的發展正如摩爾所說,維特根斯坦很快成長為一位年輕而聲譽日隆的學者,其名氣甚至超過了羅素。於是,又有人問維特根斯坦:“羅素為什麼落伍了?”

維特根斯坦的回答是:“因為他沒有了問題。”

人就要有一種不知足的精神。不知足,才有所得。有的人私欲濃厚,永不知足,處處伸手,是貪心不足。但是,我們所說的不知足,是人人都要有一顆上進心,為事業、為愛好、為自己的追求,永不知足。

愛迪生一生共有一千多件發明創造,有些發明創造已經獲得驚人的成功。他本人也因此享有盛名,但是,他從不沉醉於自己的發明,他無時無刻不在向科學的新領域攀登,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對自己的發明創造持否定態度,而不停頓地加以改進。他自己說:“我是永不會滿足的。”無休止的鑽研,不停頓的改進,這正是愛迪生又一個突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