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要求,明確而具體(2 / 2)

然而,我才說了句“你給我起來”,如意突然醒了,兩眼瞪著我,無辜又茫然。我意識到,此刻不是質問和談心的時候。我把如意摟在懷裏,所有話濃縮成一句:從今天起,有酒就沒我,有我就沒酒。

早上六點,如意準時醒來,老陳也醒了,拚命道歉。我的大段台詞已經過期,細枝末節地複盤不是我的風格。我再一次重複了那句話“有酒沒我,有我沒酒”,並明確告訴他,以後是“滴酒不沾”,而不是“稍微少喝點”。那些模糊的量詞,沒用。

提要求,一定要明確而具體。

很多專家都說過,營造更和諧的雙方關係,關鍵不在於避免爭執,而在於認識到爭執始終難免,我們必須去解決。而解決問題,在某些時候,是不需要說話圓滑、給到雙方麵子的。

過去我們也試著溝通,反反複複就“少喝點”和“打呼嚕”說個沒完,但似乎一直沒有明確過訴求。就像那些錯位的表達—

想要好好被愛,說出來的卻是:“你怎麼這樣對我?”

想要讓生活變得更好,說出來的卻是:“你這個人永遠這麼邋遢!”

我想讓他給我更好的睡眠、少喝酒,說出來的卻是:“酒有那麼好喝嗎?”

所以這次,我索性把自己的需求擺到明麵上,兩人去談論它,直接,迅速,得當。

我後來在一篇文章裏看到一個更強勢的標題《生氣是女孩們最大的美德》,文章裏說:“很多時候,在一段權利不平等的關係裏,我們感覺不舒服,卻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或許本質的原因是大部分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體驗過‘被尊重’的感覺。”

當然,文章的目的不是推出女生可以任性生氣的擋箭牌,更重要的還是回到“在關係中如何對待自己”這個命題。

性教育學家劉文利曾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媽媽抱著孩子遇到一個小區阿姨,小區阿姨伸手想抱這個孩子。孩子還不會說話,扭著身體躲著阿姨伸出來的手,很明顯不想被抱。大人可能會習慣性地說:“你看阿姨那麼喜歡你,你怎麼不讓她抱你?”

在大人看來,就抱一下怎麼了,人家是喜歡你。

但沒人想過孩子是不是想要被抱。也許是認生,也許是這個時候不想讓別人抱,跟媽媽在一起才是舒服的事。

如果這個時候,大人順應孩子的反應,幫孩子解圍,孩子會覺得自己剛才表達的意願是被大人們理解和尊重的。

這種感覺一次次積累,孩子就會意識到“我的感覺很重要,你們都很尊重我”,而有助於在他們長大後幫助他們做出直覺的判斷,尤其在麵對一段關係是否合適時。

也許我早該表達憤怒?

我想到如意,我們的女兒,她還有漫長、豐厚和未知的一生。我對待自己的姿態,或許是她如何對待自己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