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外,蘇州端午辟邪的風俗活動還有許多。如采草藥,以供藥餌,合諸丸藥,稱為“草頭方”。藥鋪收取癩蛤蟆,用針刺取其汁,做成蟾酥,藥鋪還收取蜈蚣蛇虺製藥,以備攻毒之用。藥鋪又製售辟瘟丹,人家買來,置佩衣衿,或與蒼術、白芷、大黃、芸香等在室中焚燒,據說夏天無蚊子,《月令事宜》稱“五月五日,收藏浮萍,曝幹為末,和雄黃作紙,纏香焚之,能令夏夜無蚊,謂之蚊煙”。端午那天,家家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稱為“端陽景”。藥鋪、酒肆則在那天以雄黃、芷術、酒糟等品饋遺主顧,既應風俗,又是聯絡主顧感情的方式。市間百工也在那天歇業,群入酒肆哄飲,稱為“白賞節”。婦道人家則在端午前後刺繡縫紉各式各樣小件,雖說意思還在辟邪,然而豐富絢麗,實在是一次女紅的競賽,《吳郡歲華紀麗》記道:“吳中競尚麗巧,端午節物,蘭閨彩件,各賭針神,炫異爭奇,互相投贈,新製日增。有繡荷囊,絕小,中盛雄黃,名雄黃荷包。以彩絨纏銅錢,為五色符,名嫋絨銅錢。又編錢為虎頭形,係小兒胸前,以示服猛。擇蒜頭之不分瓣者,結線網係之,名獨囊網蒜,皆係於襟帶間,雲以辟邪。至於貴家大族,則鏤翠葉五色葵榴,鈿漆折扇、真珠百索釵符、牙筒香囊、艾朵彩團巧粽之屬,互相饋貽,以矜新麗。”這在婦女生活史上也是值得一記的。

端午節,蘇州和其他地方一樣,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葉裹糯米為之,也有用菰葉的,凡用菰葉裹的,稱為茭粽。就其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也稱菱角粽)、一角粽(也稱秤錐粽或小腳粽)、方粽,還有小粽,聯束成串,在唐時稱為百索粽,宋時稱為九子粽,這往往為兒童所喜歡。就其味品而言,又有棗子粽、赤豆粽、火腿粽、肉粽、白水粽等。作為蘇州端午節物粽子,可說是巧製具備,有的從店肆裏買來,有的自家裹紮,在親友鄰裏間互相饋贈。錢大昕有一首《角黍》,正說著粽子的好處,詩雲:“良辰分玉粽,嘉味入金盤。宛轉纏菰葉,晶瑩鬥粉團。傳來三楚俗,賜下五雲端。圭角無嫌露,觚棱喜未刓。不知搏黍得,錯作采菱看。益智何勞寄,含香正可餐。雀風催艾綠,龍雨破榴丹。化宇含飴遍,蒲蕩好共歡。”蘇州人認為端午這天不吃粽子是“勿識頭”的,故俗語說:“勿吃端午粽,死仔嘸人送。”常熟的風習,佚名者《海虞風俗竹枝詞》詠道:“今朝夏至莫相忘,麥粥熬成和白糖。酒入雄黃粽子裹,要嚐滋味到端陽。”吳江盛澤的風習,則以茭白葉裹尖頭小粽,稱為茭秧,蚾叟《盛澤食品竹枝詞》詠道:“記得端陽節又交,黃魚白肉作家肴。分嚐魚泰相沿久,偏是茭秧細細包。”

值得一說的是,粽子是蘇州點心中大宗,一年四季都有,然而作為節物,則端午必不可少。舊時,每當夜深人靜之際,賣粽子的挑著駱駝擔,沿著長街僻巷悠悠叫賣,引誘著未眠者的食欲。所賣的粽子,不但有白水粽、赤豆粽、棗子粽,還有火腿粽,據抗戰前印的《旅蘇必讀》記載,火腿粽每隻僅需三十文。當時十分盛行,後來為鮮肉粽所取代,雖不及火腿粽之味美,但入口香肥、鹹中帶鮮,尚有火腿粽的遺製。另外還有兩種特別的粽子,一種是灰湯粽,是用少量堿水拌糯米後裹煮的,糯而爛,可蘸著玫瑰醬吃,特別適合老人和孩子食用;另一種是水晶豬油豆沙粽,裹成長方形,在那時屬於高檔吃食。

端午節那天,蘇州人家不但都要吃粽子,還要吃黃魚,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石首魚,蘇州人吃石首魚的曆史很悠久,相傳它的名字也是吳人給起的。《古今圖書集成》引《吳地記》記道:“闔閭十年,東夷侵吳,吳王親征之,逐之入海,據沙洲上相守月餘。時風濤,糧不得渡,王焚香禱之。忽見海上金色逼海而來,繞王所百匝,所司撈得魚,食之美,三軍踴躍。夷人不得一魚,遂降。吳王以鹹水醃魚腹腸與之,因號逐夷。王歸會群臣,索餘魚,俱已曝幹,其味美,因書‘美’下著‘魚’,是為‘鯗’字。魚作金色,不知其名,見腦中有骨如白石,號為石首魚。”蘇州人認為黃魚是海鮮中的珍品,範成大《吳郡誌》便說:“今惟海中,其味絕珍,大略如巨蟹之螯,為江海魚中之冠。夏初則至,吳人甚珍之。以楝花時為候,諺曰:‘楝子開花石首來,笥中被絮舞三台。’言典賣冬具以買魚也。”為了吃黃魚,蘇州人不惜典質被絮,可見那副饞涎欲滴的樣子,再說天氣已經開始熱起來了,家中的被絮不妨就先換錢買黃魚吃吧。

黃魚上市,正是楝樹花開,也就在端午節前後,以為時新佳味。汪琬《有客言黃魚事記之》詩雲:“三吳五月炎蒸出,楝樹著雨花扶蔬。此時黃魚最稱美,風味絕用勝長橋鱸。”尤侗《黃魚》詩雲:“杜陵頓頓食黃魚,今日蘇州話不虛。門客不須彈鋏歎,百錢足買十斤餘。”葉方藹《蘇台新竹枝詞》則詠道:“海門深鎖浪頭回,不放黃魚入市來,曉起腥風滿城郭,侯家今日綺筵開。”吳江盛澤的情形也是這樣,沈雲《盛湖竹枝詞》詠道:“石首魚來三月天,埠頭日日到冰鮮。如何蒲綠榴紅後,馮鋏空彈食客筵。”並在詞下注道:“石首魚即黃花魚,往時端陽節,家家食黃魚,近則春末夏初冰鮮已到,每屆端陽,輒歎無魚。”雖說有時黃魚上市早了,端午節時也就不多,成為緊俏商品,然而蘇州人家的過端午的宴席上,總還是少不了這道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