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紫新/文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俗稱端陽或重五、重午。興化方言稱“五日節”。
在莆田民間,端午節按照“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的程序進行。在節前,農家巧婦要用五色線為孩子織結長網袋裝熟蛋,織結小線袋裝樟腦丸,縫黃布虎,繡八封圖,裁新衣裳。節日裏先磨米蒸糕,備料包粽,以備祭祖。又以沿海地區特產麥螺為節日佳品,還流傳美話,曰:“五月初三吸食麥螺,會增長脖子,醫治短脖病。”初四清早。各戶在門、窗框上插艾草,以示避邪,還在大廳中張貼“鍾馗”像,除鬼孽、保平安。據傳說唐朝鍾馗學識深,武藝強,因為相貌醜陋,舉武沒有考中,自感臉麵無顏而撞死殿前的假山間,後來陰魂不散,夜夜溜闖殿院,太監洞察詳情,稟報了唐明皇,皇上即命畫工,繪畫鍾馗像,留在宮中除邪、護衛宮庭。
初五早,人們紛紛七野外,挖集“午時草”(即各種藥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針草、一點紅、木荷、龍牙草、積雪草、澎蜞菊、麥穗癀、稞葉……釆集了一大筐,還有大蒜、雞蛋、鴨蛋,全部洗淨,置於露天處“曬午時”,午後,裝入大鍋燒“午時水”,以備全家人洗澡、清潔肌膚,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藥,以藥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藥理性能後,人吃了“午時蛋”,能殺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時蛋能頂雷陣雨。”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頓美味水麵,隨後洗澡。小孩洗完澡,要在肚臍、脖子、耳朵、額上抹雄黃(礦物名,橘紅色,中醫學上用為解毒、殺蟲,外用治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症),穿新衣,胸前掛樟腦丸、黃布虎、八卦圖和一串午時蛋,既好看又好吃。四鄰小孩子,聚集在一起相互比較,充滿節日的快樂。
端午節的事務,家庭婦女一概充當廚師的角色。村裏的男人則忙碌於組織“劃龍船”。船隊員先把船抬到村前大溝中,兄弟村請船,舉行友誼賽,廚師煮龍船飯、請客,非常熱鬧。那時的“龍船”,有高伸圓正龍頭的稱“老船”,象征該鄉已有出仕;另一種是翅起平頭畫龍臉的稱“齊頭船”,筆者的故鄉,造的正是“齊頭船”。每一龍舟隊員22人,船前部掛村旗,旗後一人大搗船鼓,兩邊各有十人劃槳,船尾一人撐大槳。進行龍舟賽時,敲船鼓鼓勁,村民站滿溝岸高聲呐喊:“老船頭點點,齊頭船劃亦緊。”(方言“劃得快”與“點點”有壓韻)。以示助勁。賽龍舟活動搞得熱火朝天。過了夏季後,龍船鼓收起,龍船抬返大祠堂裏,伏架於廳邊,待來年端午節時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