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較量(3)(1 / 2)

說完,他就站在一旁,聽候講解。而主持人則把石頭舉起來問主席台上的專家:

“哪位專家回答這個問題?”

觀眾席裏一下子就情緒活躍起來了,人們議論紛紛,非常期待地看著主席台。博物館館長韓德廬先把手舉起來了,主持人把石頭交給他,此時,攝影記者的閃光燈對著他頻頻閃耀,電視台的攝像機也緊緊地將他鎖定。他在燈光下細細看了一會,便開口說:

“這款石頭是質地較好的壽山石,不是田黃石,價值三千塊錢。”

觀眾席裏發出“轟”的一聲響,仿佛對這個答案非常失望。其實,大家應該有個基本常識:花五萬塊錢是買不來如此體積的真品田黃石的。現在田黃石市場如此緊俏,誰會讓你撿這種大漏兒?但人們還是希望會有奇跡出現。中年漢子拿著石頭印章回到了座位。此時觀眾席裏一個中年女人站起來說:

“我谘詢一個問題,請專家回答:報紙連篇累牘報道田黃石,是不是有意炒作?是不是報社裏的人手裏有田黃石想出手,有意造勢?”

這個問題太尖銳了,非《藝品周報》總編輯金鐵文回答不可,想回避都回避不了。但他堅決地給予了否定:

“據我所知,我們報社的人誰手裏都沒有田黃石,寫報道,也隻是對藍海古玩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行跟蹤和反映。”

此時,這個中年女人又問:

“目前的田黃石市場是個什麼情況?怎麼會引來這麼多關於田黃石的報道?”

金鐵文沒有接茬,他左右看看,期待別的專家回答。因為涉及市場,肯定有比他更清楚的人。主持人也看著專家席。拍賣公司總經理徐濤舉手了,他說:

“我說兩句,關於田黃石麼,話題很大。幻想從福建壽山鄉的田裏再挖出幾塊來,簡直就是一廂情願。田黃石就是那麼多塊,而市場在不斷地擴大,供求關係將決定田黃石市場會一浪高過一浪,價格會不斷飆升。關於田黃石的來源,一是台灣、香港、東南亞回流大陸,每天都有不少福建人到台灣去,高價回收幾年前低價賣出去的田黃石。二是石農手裏的存石,好品種不多了。價格的飛漲,致使石農不能沉住氣將價值連城的田黃石踏踏實實地存放著,而存在手裏的往往是前幾年不被看好的品種,或小小的籽粒。隨著田黃石市場流通量的不斷減少,即使是舉辦一個像樣的展覽也非易事。所以,關於田黃石的話題仍舊會火下去!”

這是見點水平的回答,直聽得中年女人連連點頭。觀眾席和專家席都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剛才那個鑒定假田黃石的中年漢子站起來問:

“如何才能買到真正的田黃石呢?”

此時張先令就再也按捺不住了。剛才徐濤的發言已經讓人看出一個拍賣公司老總的水平,自己得趕緊展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他舉手說: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你的問題讓我看出,癡愛田黃石的人真是不在少數。”

這個中年漢子接茬說:

“沒錯,我家裏什麼石頭都有了,就是缺一塊鎮宅的‘石帝’田黃石,我逛古玩街的時候好幾次都忍住了不敢買,因為,我知道這東西以假亂真、魚目混珠讓人防不勝防。你想按書上的圖片去買,而書上80%都是假的;你聽信了鑒寶節目的所謂專家,而專家也隻是炒作自己,成了售假的專家。但我實在憋不住了,還是買了,結果就買假了。”

張先令嗬嗬笑了一聲,接過話來:

“實際上,流通市場上真正的田黃石並沒有多少,有的人誇口藏了幾十塊,上百塊,可是一檢測,連迪開石都不是,根本不沾田黃石的邊兒。可以說,要尋摸到一塊真品田黃石,真不是一件易事。一些新的田黃石作品的誕生,大部分用的是一些石農雕刻家近十幾年來的存石,而且數量也不大,用一塊少一塊。從福州以外的其他地方買時,就更應謹慎,要考慮你的賣家有無正常的來貨渠道。再有,買田黃石現成的作品應該買名家的。因為田黃石珍貴無比,人們在雕刻時,一刀一痕都得思前想後,構思取題,反複思量,用刀去皮慎之又慎。市場上的假田黃石往往顆粒碩大,雕工粗糙,故事不完整,枝葉不清晰,人物的鼻嘴都像是挖出來的,明顯地不是出自大家之手。如果能夠買到林文舉、劉愛珠、鄭幼林、鄭則評等人的作品,那就一般錯不了。這些人是很活躍的,找到他們並不難。當然了,你如果對田黃石還沒到癡迷的程度,估計你也不會下這個功夫了!”

觀眾席裏哄堂大笑。此時躲在暗處的有兩個人,他們心潮起伏暗中著急。一個是魏雨繆,他托博物館的朋友給他在耳房安排了一個座位,他打開窗戶用心地聽著會場上的一切,方才知道買一塊真品田黃石原來是如此之難,自己怎麼就冒冒失失跑到北京潘家園花巨資去信什麼沈月娟呢?他現在非常著急,想什麼辦法能挽回損失,彌補馬家駒,至少是逃開馬家駒的追究呢?現在馬家駒還沒有起訴自己,而起訴肯定是遲早的事!

耳房裏另一個人就是寧海倫。她也是托博物館的朋友給她在這屋弄了一個座位。她現在著急的是於博彥坐在主席台上不主動說話,這真讓她為之扼腕。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白白放過啊?誰不是抓機會表現自己?但寧海倫正急得抓耳撓腮的時候,觀眾席裏有人站起來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