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反思是在上課之後思考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有哪些需要關注的地方或有什麼困惑,課堂上的一些事件對日後的教學有何意義等。課後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
【案例】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
小班生活區為訓練孩子正確拿勺子、手眼協調的能力,在區域裏投放各種大嘴巴的動物造型,及小碗、勺子、各種珠子。開始時,小朋友對這個區角活動非常感興趣,但幾周後孩子的興趣大減,去這個區角活動的人越老越少了。
教師發現這個問題,思考原因,發現這種動作訓練對於孩子來說沒有難度,而且沒有了開始的新鮮感。通過反思,教師認為應在材料上做文章,並且加大遊戲規則的難度,一是把動物嘴巴做小,在原有動物的臉譜上貼上不同顏色的標記,要求投放不同顏色的珠子;二是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喂得又快又準。這樣一改變,幼兒的興趣大增。那麼,以後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呢?教師通過反思得出:要通過觀察與交流,了解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每次活動都應該為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的教學內容、提出不同的發展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促進每一位幼兒的發展。
3.教育反思應注意的問題
(1)反思記錄要及時且真實。
寫教育反思在時間上要做到及時,抓住轉瞬即逝的感受,趕緊把它記下來。同時,教育反思是教師思想的書麵呈現,教師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感興趣的體裁予以記錄,點評式、提綱式、案例式、隨筆式等均可。但要注意,由於教育反思源於教育實踐,生成於教育活動,所以應該是教師親力親為的教育經曆的體驗、感悟和分析,是為自己服務的,一定要求“真”。這個“真”,一是指無論教育教學中的成功還是失敗都要真實、客觀地加以記錄,不矯飾、不虛構,成功就是成功——學會自我欣賞,失敗就是失敗——學會自我批判。二是指做自我分析時也要真實、真切記錄下自己對教育事件的思考和感悟。如果教育反思不能以自我的真實經曆和感悟為基礎,要麼摘抄文稿,要麼無病呻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2)反思不求全麵,隻求精湛。
教師平時的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繁雜忙碌,對每一次教育活動都進行全麵總結反思,在時間和精力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即使是一堂課、一次班會、一次家訪,也沒必要麵麵俱到,全麵記錄。寫教育反思,要求突出重點,展示亮點。比如,可就教學過程的某環節(導入、探究、鞏固、運用等)、教學活動的某一方麵(目標的確定、方法的選擇、情感的激發、知識的掌握、討論的形式、探究的實效等)的得、失、惑談一點或幾點感受最深刻、體會最真切的認識和思考,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3)要將反思成果應用於教育實踐。
教育反思寫好後,不能束之高閣,而要就自己的反思內容和看法多與同事進行交流與探討,或者將反思後的策略與創新應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這樣才能更好地檢驗自己反思的成果,提升自己對教育問題的研究能力,最終達到促進個體專業發展的目的。
比如,一位教師在對“個別化教育”進行反思時想到,區角活動能夠較好地關照到兒童的個別差異,但是集體教學往往選取相同內容、運用統一教學方法、最後也要求兒童達到大致一樣的水平,這樣就很難體現個別化教育的思想。於是她跟帶班教師商量,依據兒童數學學習發展的不同水平,把兒童分為三個組,分別為這三個組提供不同難度的內容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