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園長如何組織農村幼兒園的園本教研[1](2 / 2)

(2)改變園本教研活動形式,促進教師反思。

根據多位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成功的在職教育必須有下列特點:①有應用知識的機會;②是長期延續的研究項目,而不是一次性的研討會;③個性化的培訓方式;④專家的現場指導;⑤迅速的反饋。[2]根據這一提法並結合我國幼兒園教研的特點,研究者認為,如果想提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在開展教研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兩點:

①邀請專家與骨幹教師參與園本教研活動。教師們在長期的學習工作實踐中,形成了思維定式,即教師往往非常重視教什麼和怎麼教,對那些背景性的、宏觀方麵的內容很少反思,慢慢形成了教研活動的慣例,即從導入入手,分析各個環節中教師教學材料的運用、語言和提問的有效性、孩子的表現等。不管是哪個領域的教學,不管這節教學活動是在什麼主題背景下進行,教研活動的指向都是這幾類。慢慢地,幼兒園便形成了一個擁有共同文化的團隊。在這個團隊中,教師們的思維過於一致,導致團體總是趨於保持原有風格和平衡:隻有教研活動同層級的橫向支援,明顯缺少縱向的引領。

尤其是在當今課程發展正處於大變動的時期,先進理念如果沒有以課程內容為載體的具體指引與對話,沒有專家與骨幹教師等高層次人選的協助與帶領,同事互助常常會囿於同水平反複。所以,舉行教研活動時應該邀請幼教專家與骨幹教師進入幼兒園團隊,他們的新視野必定能夠使平靜的湖麵泛起漣漪,打破原有的固化的平衡。

農村幼兒園的園長可以邀請當地教育局的教研員,也可以邀請當地優秀幼兒園的骨幹教師來參與園本教研。

②鎖定教育教學活動的某一方麵持續研究。園本教研活動中,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反思天馬行空,缺乏焦點。她們提出了教學中的很多問題點,但是點與點之間是散落的、沒有關聯的,對於這些點的反思也沒有深入下去,導致下次課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還是以同樣的模式研討。

教學活動是一種由多個要素在特定條件下整合而成的連續性活動,具有時間性和整體性。麵對這樣一個複雜整體,作為一種理性思維的反思,要洞察其全部,隻能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從具體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中的深層次問題。教研組可以在學期教研活動安排的時候,征集教師們教育實踐中最困惑的問題,然後把這些問題整理分類,確定出教師們最感興趣的具體問題,對之進行持續研究。一段時間的持續研究能夠使教師們集中於一個特定的問題,並對其進行全麵了解與深入分析。

參考文獻

1.李娟.如何提高教師觀察了解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水平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

2.朱家雄,王崢,等校譯.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中的兒童[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3.Carlole Sharman,Wendy Cross,Diana Vennis.觀察兒童[M].單敏月,王曉平,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4.Jerome M Sattler,Robert D Hoge.兒童評價[M].陳會昌,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5.黃曉梅.如何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J].文教資料 (美育美學研究),2010(8)

6.曾虹.幼兒園繪畫教育活動中教師言語評價行為的研究——以長沙市A幼兒園為例[D].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12

[1] 全文轉引自:李娟.如何提高園本教研中教師的反思水平[J].教育導刊,2008(7-8):35-37.

[2] [美]芭芭拉·鮑曼,蘇珊娜·多諾萬,蘇珊·勃恩茲.渴望學習:教育我們的幼兒[M].吳亦東,周萍,等,譯.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