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1 / 1)

早年間流傳一首蒲公英的童謠:“我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誰也不知道我的快樂和悲傷,爸爸媽媽給我一把小傘兒,小傘兒帶著我飛翔、飛翔……”這是一部影片的主題歌,反映了傷感年代影片中的孩子的心聲。今天的孩子應該比那個年代的孩子要幸福很多,但流動兒童隨著爸爸媽媽漂泊、流動這一點是與影片中的孩子有相似之處的。書稿以蒲公英本身的生命力來比喻非正規學前教育組織和家長在漂泊、流動中的頑強,寓意更加深刻的是有一群大學生誌願者關注現實社會問題,身體力行參與變革的社會實踐,邊行動邊思考,秉承先輩平民教育的思想和精神,探尋一條適合流動兒童乃至廣大農村幼兒教育的道路。

本套叢書是基於寫作者即四環遊戲小組的大學生誌願者數年來從事非正規學前教育實踐和研究探索,將實踐經驗加以梳理轉化為可操作的培訓手冊,使沒有專業背景卻有誌於以流動兒童或是農村兒童為對象從事學前教育的人員,可以邊做邊學,同時體會其中蘊含的教育理念,不斷實踐,也能夠成為一個基本合格的幼兒教師。

全套叢書是一個有機聯係的整體,由《幼兒教師培訓手冊》《幼兒教師常用資源包》和《家長育兒讀本》三個分冊組成,特點如下:

第一,叢書在語言風格上比較親切、自然、娓娓道來,感覺像一個熟悉的朋友在與你麵對麵促膝交談,特別是閱讀叢書開始部分的文字,會一下子拉近作者與讀者間的關係,抓住老師和家長的心。尤其適合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從業人員包括流動兒童的家長,針對性較強,通篇沒有生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有的是通俗易懂的循循引導,交流、對話。

第二,叢書的編排結構清晰,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內容立體豐滿。例如,《幼兒教師培訓手冊》從引導讀者認識非正規教育到認識非正規學前教育的教師角色,從豐富貼切、源自實踐的家長工作到學前教育與社區的關係,到非正規學前教育活動的組織、孩子的安全問題;《家長育兒讀本》則從孩子一日生活的吃喝拉撒到可供家庭開展的親子閱讀、親子遊戲、幼小銜接等問題,內容翔實、具體,有說服力。

第三,叢書作為培訓手冊,其突出亮點是雙向互動式的培訓方式,通常在生動、鮮活的案例之後呈現有對話欄,可以讓受訓的老師或家長有一個思考的空間,將自己的育兒經驗融入閱讀之中,以學習主體的身份去體會感悟,因而有助於提升培訓的實踐效果。

第四,叢書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例如,“我可以這樣做”“一日生活中的教育”等,差不多是手把手地提示引導,很實在,教師和家長看了就能用,嚐試著如法實施。不像有些書寫了很多,如同霧裏看花,看完也不明白做什麼和如何做。

第五,針對性強。特別是麵向農村兒童或流動兒童家庭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多子家庭”“不要忽略在老家的孩子”等,引導多子女的農村和農民工家庭平等尊重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包括留守在老家的兒童。對於老師來說,也實際地呈現了做家長工作的具體內容和方式。

這套蒲公英非正規學前教育叢書是北京師範大學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中心組編,由張燕主編,三冊的主要撰寫人員分別是:《幼兒教師培訓手冊》,馬楠、向導、張怡、劉莉;《幼兒教師常用資源包》,楊希、劉莉、張怡、向導、李相禹、楊劍宇、吳美儀、馬楠;《家長育兒讀本》,楊希、李相禹、李媛、於曉晴。叢書編寫前後曆經三年時間,初稿完成後,又在實踐中反複檢驗調整,不斷修訂完善。樊燕茹、田彭彭、肖月佳、白楊、郭英偉、丁豔梅等參與了部分後期修訂工作。叢書編寫之初,得到了全國婦兒工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肯定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叢書成書和出版恰逢國家關注學前教育特別是重視農村學前教育的當下。這對於較少享有改革成果的廣大農村和在城鄉之間流動的進城務工人員,無疑是個喜訊。然而,他們的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問題不應以城市正規教育為參照,而是要真正適合這個人群的需要和實際,走出一條教育回歸自然和生活、回歸平民化的道路。希望這部叢書能像蒲公英的種子四處飛翔生根,為這個占人口最大比例的社會弱勢人群子女的學前教育問題的解決提供一種思路,並能夠在實際運用改進實踐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張燕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