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們的實踐——非正規學前教育典型案例(1 / 1)

或許你會想,非正規教育那麼好,那有沒有人實踐過呢?它是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呢?那麼,接下來,本書將為你展示一個開展非正規教育的成功案例,在案例中,你會看到四環遊戲小組——一個流動人口聚居社區非正規學前教育組織的努力(而這一努力也同樣適用於農村),也會看到非正規教育的成果與希望!

四環遊戲小組成立於2004年4月7日,是一個致力於為農民工子女提供補償性學前教育的民間組織。成立七年以來,一直在實踐中摸索前行。我們所麵對的孩子來自於廣大農村地區,具有著不同於城市幼兒的特點。照搬城市幼兒園的那一套,隻會在他們身上發生排斥反應。在不斷的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摸索出了一條適宜於農村兒童特點的非正規教育的路子,同時我們也發現,這條非正規教育的路子也突破了當下幼兒教育界一些令人很不滿意的現象,澄清了到底什麼才是好的幼兒教育這個問題。所以,開展非正規教育並不是不得已而為之,而是因為其本質是對教育的解放,是一種適宜的幼兒教育模式。

(一)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

四環遊戲小組的宗旨定位是:孩子們遊戲的天地,家長們學習分享和互助的場所,誌願者們學以致用、回報社會和進行行動研究的基地。

在遊戲小組,活動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的,希望孩子在玩中感受自然變化與人的關係,感受事物與事物間的關係,幫助孩子形成熱愛自然、熱愛夥伴、好奇、好問、自由、開放、文明等良好素質,為孩子的一生發展奠定基礎,幫助其成長為有尊嚴、自由的人,成為珍惜生命、珍視生活、強化生存的個體。

同時,我們積極拉動家長的參與,鼓勵農民工父母參與育兒。遊戲小組的口號是“愛心、自立、分享、共建”,希望通過誌願者的帶動,激發家長的教育自信,互相分享育兒困惑和經驗,最終形成家長們自己的組織。

(二)我們的做法及想法

在日常的實踐當中,活動以遊戲為主體,按照戶內外交替進行,動靜結合的原則開展。根據四季的變化,我們會組織孩子與家長一起出去戶外活動,如去後海春遊、植物園秋遊等;根據民俗節日,我們會帶領孩子逛市場,觀察民俗物品、感受節日氣氛;我們每周還會帶孩子去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共享讀書的樂趣。

我們認為,家庭教育勝過機構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家長是我們的合作夥伴,誌願者經常會下攤位做家訪,與家長共同探討育兒話題;每天活動時我們也會請家長來當“爸爸媽媽老師”,給孩子們點名、講故事,有的家長能力強,誌願者就退居次位,直接讓家長給孩子們組織活動。

在特殊的日子裏(比如甲型流感期間、手足口病期間,因為安全因素考慮不能集中活動時),教育不會停止,我們會化整為零,發揮家長互助的作用,由兩三個家長帶著鄰近的五六個孩子在隨處可利用的空地上開展“小分隊”活動,畫粉筆畫、折紙、講故事、做遊戲、請孩子展示說兒歌、唱歌等,簡單易行。家長當老師,多了很多親近感,孩子也很喜歡。在特殊時期,誌願者會“送書下攤”,提供給家長和孩子可以借的書,也會“送教下攤”,培訓如何折紙和《弟子規》給家長,鼓勵家長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教育。

我們希望通過誌願者外力的推動,能夠使農民工家長意識到自身教育的能力和提高教育自信,關心自己的孩子。家長也成為非正規教育的誌願者,甚至成為專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