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看一看,想一想(1 / 1)

——一起來認識非正規學前教育

一、走近非正規教育

什麼是非正規教育?為何要在教育前麵加上“非正規”三個字?非正規教育和我們平時所見的學校、幼兒園有什麼不同?

一般來說,我們常見的學校、幼兒園等都有專門的場地、例行的時間安排、在固定的時間招收一定年齡段內的孩子,按年齡編班,統一對學生傳播知識和技能……這種教育組織形式往往規模較大,且具有比較嚴格的管理製度,聘用的教師也需要通過國家統一的資格認證考試。此外,還需滿足種種硬性條件才能開辦。而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隻有這種正規的學校教育才是唯一的知識聖殿,就我們自己的親身經驗,我們所接觸過的似乎也都是學校裏的正規教育。然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正規教育整齊劃一的培養方式、分科教學、單一的評價標準使得學生的知識嚴重脫離社會生活實際,不能滿足人們多種教育需要。也許你還能回憶起自己上小學時的一些情景:老師板著麵孔,上課時機械重複地做一些題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聽講……盡管如此,你還是要慶幸自己能坐在課堂裏,因為當年你身邊的一些小夥伴可能都沒有機會學習,這其實也是正規教育的製約性因素。正是由於正規教育的限製多,有相當一部分兒童和成人沒能被納入教育體係,喪失了學習機會。

此時,我們不禁會想,如果我們真心想辦教育,難道就隻有這樣一種教育形式嗎?還有沒有開辦門檻低一些、組織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呢?如果你有了這樣的思考,那麼恭喜你,因為你已經開動你的大腦,開始思考教育了。

下麵我們就要一起來走近這種不同於正規教育的,舉辦形式靈活的非正規教育。但還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非正規”三個字並不代表它沒有目的性和組織性,可以在生活中隨意地開展。正相反,與正規教育相比,非正規教育的針對性更強,更能契合教育對象的需求和經驗背景,“非正規”表明這類組織更多的是在教育體製之外,由充滿活力的民間力量自發興辦。同時,非正規教育在組織活動時,更要貼近其對象,更需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計劃性和組織性。

總而言之,非正規教育突破了正規教育的種種局限,興辦的門檻比較低,隻要有心、隻要用心,都可以開辦起來,並且教育的形式沒有一定之規,非常靈活。其實,以前村子裏辦的識字班、家庭輔導站,城市裏大量興起的“家庭托兒所”等都是非正規教育的形式,大家對此都不陌生,所以非正規教育也並不神秘。

具體說來,非正規教育的興辦不需要固定的場地,隻要有一片空地、一棵大樹或者一間倉庫,隨地都能進行;非正規教育也不需要特定的昂貴的材料,隻要有幾根粉筆,幾張廢舊報紙和紙盒子,幾個蠟筆頭就可以開展。和正規學校不同,非正規教育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不需要每天上下午各安排幾節課,而是非常靈活,可以把孩子聚集起來集體組織活動,也可采取小分隊的形式三三兩兩地開展。

在初步認識了非正規教育之後,或許你緊接著會提出第二個問題,非正規教育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提出“非正規教育”這個理念?下麵這段內容介紹了非正規教育產生的背景,其中的某些說法或許會引起你自身的共鳴,會對非正規教育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隨著“終身教育”思潮興起,它批判了傳統教育把學習的過程和實際生活分開,認為教育應該貫穿人的一生;不僅在學校中開展,更包括家庭的、社區的等多種形式。終身教育思想的提出,把人們的視野從傳統的學校教育中解放出來。

由此,非正規教育的概念被提了出來。因其貼近老百姓的需求,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很快就受到人們的推崇。目前,各國都出現了非正規教育的形式。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非正規學前教育就已經應需而生,河北、內蒙古、甘肅、貴州、廣西等省、自治區的農村地區辦起了如混合班、周末班、學前班、大篷車、遊戲活動小組、兒童活動站、巡回教學點、母子活動中心、家庭輔導站、牧區的流動幼兒園等,花錢少見效好,使處於不利生活與教育環境的兒童也能接受一定的早期教育,又為家長提供學習衛生保健、教育知識和相互交流經驗的機會,為促進當地的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做了實實在在的工作。這都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優秀例子。

本書將為大家展現出一幅非正規教育的畫卷,既有理論部分的解釋,也有具體如何實踐和操作,以供大家學習和借鑒。在你閱讀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非正規教育辦起來沒有那麼難,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名教師,有誌於和孩子們一起生活遊戲,那麼非正規教育將會是你手中的寶貝,它會讓你感受到快樂,感受到教育的靈動和生命的色彩;相信你一旦走進非正規教育,你的生活將會翻開新的一頁,你將會在更加廣闊的天地裏自由翱翔!快給自己加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