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開放融合
眾所周知,正規學校教育長期與周圍環境相分離,與社會生活相隔絕,家長相對處於弱勢、邊緣的地位,不能有效地參與學校教育,更不用說參與學校的管理。非正規教育突破了正規教育發展中的樊籬,“打開門來辦教育”,與周圍的社會生態環境相融合,力求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周邊資源,為鄰裏鄉親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的同時,贏得大家的認同和支持,非正規教育組織本身也是社區或村落的文娛中心,參與社區建設。
(五)守望互助
非正規教育與正規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是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生發出來的。俗話說“自助者天助”。你我同住這一片地界,同樣有孩子要照看卻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而沒有辦法帶在身邊,於是一起協商:我們的孩子,由我們輪流來照管,今天你有事,孩子交給我;明天我有事,孩子就請你幫忙照顧。兩家是這樣,三家、五家、十家同樣如此,每家都貢獻出一點時間和精力,形成“鄰裏守望”的氛圍,既不耽誤各家的正事兒,又滿足了每個家庭的育兒需要。左鄰右舍之間相互搭把手,實現育兒互助,更是讓我們生活的地方充滿了人情味兒,鄰裏之間更為和睦,孩子成長更加安全,家長出門更加放心,社會也就和諧了。
在平時,家長之間、鄰裏鄉親之間彼此相互照應,守望互助,共同營造孩子健康成長的大環境。某個家長看到誰家的孩子可能會有什麼安全隱患,馬上就會前去製止,這正是保證孩子安全的最強力防線?這正是和諧的最佳詮釋。
(六)靈活多樣
“有什麼條件就辦什麼樣的教育。”非正規教育的興辦和實施靈活多樣,沒有一定之規,不一定需要專門的場地和時間安排、不一定按年齡編班、不一定具備大規模和嚴格的管理製度、不一定要求固定的組織形式。相反,它是靈活多樣、便於開展的。可以是家庭托兒所,可以是小飯桌,可以是大樹下的小分隊,也可以是大篷車裏的識字班……這些都是非正規教育百花園中的一朵。這種靈活性還體現在活動的生成性,沒有固定的教材,很多的教學活動都來源於孩子的日常生活,來自我們所身處的社區環境,無論是活動的內容,還是活動的形式,都是靈活而多樣的,而這也正是非正規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更是它存在並適宜於農村、城鄉交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