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是植根於孩子生活之中的。在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看來,世間萬物等,一切都那麼神奇有趣,“天為什麼是藍的;樹為什麼會茂盛,又為什麼會枯?”孩子眼裏的世界有無限奧秘。所以,他們是好奇、好動、好玩、好問的,對他們來說,生活和學習沒有截然的分界嶺,周圍所有的環境都是新鮮的,吸引著他們去探索,而他們正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孩子身處的環境給孩子豐富的學習材料。因此,讓我們發掘孩子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教育!
比照四環遊戲小組的經驗,我們先來整體地看看如何挖掘非正規教育所處的環境。遊戲小組位於一個綜合市場管理辦公室小院中,家長基本為市場上和周邊的攤商,平時忙於生計,進貨、看攤,周圍幼兒園較少,或為公立園,或收費較高,所以未成立四環遊戲小組之時,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們大多散落在市場上,大人疏於照顧;四環市場毗鄰後海,周圍還有新街口少兒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動物園等機構設施,自然和人文環境較好。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麵跟大家一起結合四環遊戲小組的經驗,分析一下我們非正規學前教育環境中蘊涵的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1.來自社區的教育資源
“社區”這個概念是個舶來品,我們這本書裏的“社區”更多地指的就是我們生活的周邊大環境,這個大環境中有居民住房、有花草樹木、有居委會、村裏的大隊部、隔壁的超市、代銷點、小學、圖書館、鄉村圖書室、醫務室等,我們要尋找的就是在這個環境中,與我們非正規教育息息相關、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幫助我們的教育資源。
我們為什麼要利用來自生活大環境下的資源?我們在教室裏不就可以學習了嗎?
這個問題想必大家在看的時候都已經在心裏發問了。我們看到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多是關起門來辦教育,哪有誰在講什麼利用社區資源的?
這就仍要從什麼是非正規教育說起了。還是本書開頭對非正規教育的解釋:非正規,顧名思義,就是跟正規的幼兒園不一樣,我們不會固定幾個班,有多大的規模,有多大場地,很多非正規教育甚至連固定的場地都沒有。比如,草原上的流動大篷車、山區裏由老師背著黑板到處上課的移動學校,又或者是幾個誌同道合的媽媽自己組織起來形成的互助育兒的小型家托等。這也就是意味著,非正規教育是應需而生,它本身就是依托於社區資源而存在的,發掘社區中的教育資源,因地製宜開展我們的教育,對非正規教育來說大有裨益。同時,非正規教育麵臨的一大難題就是資源的不足,從所在的社區中發掘資源為我所用,不僅彌補了我們的不足,而且能夠動員起社會力量來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一舉兩得。
另外,孩子是生活在自己所處的一個社區或村落環境中的,他受這個大環境的影響,也影響著這個環境。通過對社區\/村落中資源的利用,幫助孩子建立起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對孩子的發展也很有好處。
那麼,社區中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資源呢?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吧!
找找咱們周邊有以下哪些公共設施——(如果有,可以在後麵打個鉤)
空地 公共圖書館(少兒圖書館、資料室、閱覽室等)
廣場 公園 各種公共體育器械 市場 麥場 大隊部
或請根據自己的實際來補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裏列舉出來的是一些場地資源。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在空地上、廣場上、公園裏、麥場上做遊戲,認識大自然,舉行各種運動活動、親子活動等。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去圖書館看書,彌補我們本身圖書的不足。但是,充分利用周邊的場地資源隻是利用社區資源其中很小的一個部分,環境中還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地方。比如,場地中的花草樹木等可直接作為一年四季自然現象的生活教材;比如,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群和車輛,每一個可能都是我們可以展示給孩子們的生活教材。
事實上,我們出去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起上述蘊涵著的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四環遊戲小組開展的圖書館閱讀活動為例來具體說明這個問題。
每周四下午,四環遊戲小組都會組織家長帶著孩子們一起去附近一個少兒圖書館進行閱讀活動。路上,誌願者跟孩子們一起說著兒歌,觀察沿路的樹木、花草,滲透自然、四季的教育。過馬路就是安全教育和認識社會現象的時間,孩子們會一起說:“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到了圖書館門口,跟孩子講講進了公共圖書館應該怎麼做,比如要跟管理員阿姨問好,要安靜地看書,看完的書要放回原位等。在過程中滲透了做人教育,培養了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公共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