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我們的第二故鄉。如果你的機構想要設在農村,依然可以沿用本章的思路,去思考你所在的村落和適宜的教育。
思考:
我為什麼要來這裏呢?______________
我來這裏多久了? ______________
我為什麼選擇了成為一名非正規教育機構的教師? ______________
我所在的社區\/村落是什麼樣的? ______________
這裏的居住環境 ______________
這裏的街坊 ______________
這裏的孩子 ______________
這裏的家長 ______________
這裏的…… ______________
我對這個環境滿意嗎? ______________
在這裏,我最滿意的是什麼?不滿意的又是什麼?______________
你是河南人,我是湖北人,他是安徽人,她是四川人……我們來自祖國的天南海北,聚集到了這相同的城市裏。我們都不是本地人,但要在這裏生活很長時間,並且我們的孩子也將在這裏生活很長時間。既然我們已經選擇了這片土地棲身,那麼,就把這裏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用心去熱愛、出力去建設。雖然沒有在這裏生、這裏長,但我們已經來到了這裏,便也可以對這兒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在這裏紮下根來。我們有能力、有活力、身兼一技之長,憑自己的雙手勞動,走到哪兒都餓不著肚子。更重要的是,我們為這個城市的建設揮灑汗水,城市生活離不開我們。
把這裏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意味著:
·我是這裏的主人;
·我的生活由我自己開創;
·我和這裏的本地居民沒有區別,我們同住一片地,同飲一管水,是平等的關係;
·孩子們的受教育問題大家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
·我自己或是單個家庭力量微小,但可以和周圍的夥伴商量,大家團結起來,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
·社區\/村落是一個大家庭,所有成員凝聚力量,就可以共同教育我們的孩子;
·我有主動建設這片社區\/村落的責任和權利,當我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後,還可以考慮:我能為這片社區做點什麼。
當然,並不是非得把所有的問題都徹底想明白之後,才能開始組織非正規教育,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思想都是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時間的推移而慢慢轉變的。但是,作為非正規教育機構的教師,我們必須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思考這些問題,逐步澄清觀念,然後向家長進行宣傳。在解決我自己的生存問題的同時,還能喚醒這裏更多家長的教育自信、挖掘他們身上潛在的教育資源、凝聚每一個家長的力量,共同建設出一個鄰裏守望、家長互助共育的大環境,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