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融合中共同發展(1 / 3)

事實上,幼兒教育從來就有著非常濃厚的地域性特點,不管是農村、城市,還是城鄉交界地帶,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經濟文化、社會風氣、民俗傳統及生活方式等,無一不對當地的幼兒教育滲透著影響。對於非正規教育來說,這種地方性體現得尤為突出。

由於幼兒教育的對象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家庭、社區裏而非教育機構中度過,不必學習係統的文化知識,他們更側重於生活經驗的積累、自理能力的培養,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而這些無一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習得的。因此,與中小學教育相比,幼兒教育與社區、家庭的聯係更為緊密,幼兒教育最應該是“社區教育”,也就是:了解所在社區的特點,密切結合孩子的生活和家長的需要,充分挖掘社區內的可用資源,並進行整合,“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以一種高的站位和開放的心態來辦教育,最終實現本組織和社區的雙贏,在融合中共同發展。

應社區的需求辦教育,需要考慮:

①我所在的教育機構與社區是怎樣的依存關係?

②社區環境裏,有哪些資源可以為我所用?

③社區公眾裏,誰與我所在的教育機構有著實際或潛在的共同利益?

④我的機構可以怎麼樣為他們提供服務,從而建立起支持、信任的合作關係?

⑤通過哪些途徑,可以為組織的生存與運轉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實現雙贏?

你還想到或是需要考慮哪些問題,也可以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共同發展的前提

要想贏得社區的認可和支持,首先要滿足家長的基本需求。既然非正規教育是應家長的育兒需求而生,那麼首先要做的便是完成這一與生俱來的使命:教育孩子、服務家長。

因此,非正規教育的教師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對孩子負責、如何為家長服務。包括:認真組織好每一次教學活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全身心地愛孩子、尊重孩子;在收取費用上考慮家長的承受能力、在接送時間上為家長提供便利,如果家長有特殊需要,可以提供提前送園或者延遲離園等服務等。滿足了家長的基本育兒需求,非正規教育機構的價值才得以實現;家長之間口口相傳,才能贏得更多家長的認可,贏得社區內更多人的支持。

2.積極探尋自己服務社區的途徑

首先做到了“我為人人”,才能要求“人人為我”。這意味著非正規教育機構要在滿足家長基本需求的基礎之上,積極探尋自己服務於社區的途徑。

3.實現本機構教育資源的社區共享

非正規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本身就是來自於社區的,取之於社區,用之於社區。因此,隻要保證不影響正常教育,機構的房屋、場地、設備,完全可以對社區開放。比如,

①舉辦“周末開放日”,如果你有固定的教室或者小院子,每周固定一天(或幾天),讓周邊感興趣的孩子和家長都能進入活動現場來看一看,體驗玩教具,接受老師的育兒指導和宣傳。

②把受益對象的年齡段擴大,為0~3歲的孩子也提供一個享受學前教育的機會。對0~3歲孩子的家長進行指導,宣傳正確的保育觀念、培訓科學的育兒方法。

③開展“玩具圖書借閱活動”,在每周的固定時間段辦理借還登記,讓更多的家庭能夠享受到我們的圖書和玩具。

你還想到哪些實現本機構教育資源社區共享的辦法?也趕緊寫下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履行教育機構的社會宣傳職責

非正規教育機構的教師雖然並不要求專業出身,但既然有誌於從事教育事業,就應該有意識地往專業化方向發展。通過自身的教育實踐不斷提升教學能力,最後也能逐漸成長為教育的專業人員。當我們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水平、教育思想提升之後,也要能願意與社區公眾、與家長分享我們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