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電影——使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1 / 3)

經典電影

臥虎藏龍劇情

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自己的青冥劍帶到京城,作為禮物送給貝勒爺收藏。這把有四百年曆史的古劍傷人無數,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決斷能夠表明他離開江湖恩怨的決心。誰知當天夜裏寶劍就被人盜走,俞秀蓮上前阻攔與盜劍人交手,但最後盜劍人在同夥的救助下逃走。有人看見一個蒙麵人消失在九門提督玉大人府內,俞秀蓮也認為玉大人難逃幹係。九門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剛從新疆調來赴任,貝勒爺既不相信玉大人與此有關,也不能輕舉妄動以免影響大局。

俞秀蓮為了不將事情複雜化,一直在暗中查訪寶劍下落,也大約猜出是玉府小姐玉嬌龍一時意氣所為。俞秀蓮對前來京城的李慕白隱瞞消息,隻想用旁敲側擊的方法迫使玉嬌龍歸還寶劍,免傷和氣。不過俞秀蓮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麵人真的歸還寶劍時,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一次正麵的交鋒。而李慕白又發現了害死師傅的碧眼狐狸的蹤跡,此時李慕白更是欲罷不能。

玉嬌龍自幼被隱匿於玉府的碧眼狐狸暗中收為弟子,並從秘籍中習得武當派上乘武功,早已青出於藍。在新疆之時,玉嬌龍就瞞著父親與當地大盜“半天雲”羅小虎情定終身,如今身在北京,父親又要她嫁人,玉嬌龍一時興起衝出家門浪跡江湖。

任性傲氣的玉嬌龍心中淒苦無處發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氣,儼然是個小魔星。俞秀蓮和李慕白愛惜玉嬌龍人才難得,苦心引導,總是無效。在最後和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為救玉嬌龍身中毒針而死。玉嬌龍在俞秀蓮的指點下來到武當山,卻無法麵對羅小虎,在和羅小虎一夕纏綿之後,投身萬丈絕壑。

經典對白

李慕白:秀蓮,我們能觸摸的東西沒有“永遠”。師父一再地說:把手握緊,裏麵什麼也沒有;把手鬆開,你擁有的是一切。

俞秀蓮:慕白,這世間不是每一件都是虛幻的。剛才你握住我的手,你能感覺到它的真實嗎?

李慕白:你的手冰涼涼的,那些練刀練出來的硬繭,每一次我看見,都不敢觸摸。秀蓮,江湖裏臥虎藏龍,人心裏何嚐不是?刀劍裏藏凶,人情裏何嚐不是?我誠心誠意地把青冥劍交出來,卻帶給我們更多的麻煩。

俞秀蓮:壓抑隻會讓感情更強烈。

李慕白:我也阻止不了我的欲望:我想跟你在一起。就像這樣坐著,我反而能感到一種平靜。

俞秀蓮:慕白,守住氣,給我一點希望。

李慕白:生命已經到了盡頭,我隻有一息尚存。

俞秀蓮:用這口氣煉神還虛吧。解脫得道,元寂永恒,一直是武當修道的願望。提升這一口氣達到你這一生追求的境地。別放下,浪費到我身上。

李慕白:我已經浪費了這一生。我要用這口氣對你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寧願遊蕩在你身邊,做七天的野鬼,跟隨你,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久的孤魂。

含英咀華

“老師!李博打架了!”向非像隻驚飛的小鳥,撲閃進辦公室。嗬,這速度,若在唐朝,絕對能為楊貴妃嚐到新鮮荔枝立下汗馬功勞呢,我惋惜著。

“李博,打架,又打架,又是李博”。李博是班裏的大個,高出別人一頭,頭頂上有三個螺旋,幾簇頭發總是倔強地聳立著,兩條黏糊糊的鼻涕稍不留神便探出鼻孔,“唏唆”一聲又立馬溜回了大本營,袖口經常油光光一片。他信奉的是拳頭政策,戰爭三六九,摩擦天天有啊!套用《手機》裏的一句話:“麻煩!”

我幾步躥到教室,隻見教室裏一片狼藉:桌倒凳翻,書紙一地,李博卡著小個子李政的脖子,頂在牆角。李政鼻青臉腫,一見我就號啕大哭,淚人兒一般。

隻好來個“三堂會審”。原來竟是個案中案,連環案:小個李政欺負小小個向非,大個李博“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怒扁李政。我狠狠瞪了李政一眼,欺軟怕硬,打架還哭,孬種,丟臉啊!

可我怎麼來評價李博呢?從本人的性格上來說,我喜歡這樣的孩子,“路遇不平,古道熱腸”,多難得啊,尤其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已成為習慣的今天,這種俠義行徑可算是珍版絕本,隻能在金庸小說裏見識了。但打架這種過激的行為,畢竟是個愚蠢的辦法,潛伏著極大的危險。我想這件事我不能武斷結論,而是盡可能地細膩和耐心一些。

我想起小學的一篇課文《好漢查理》,人物查理調皮搗蛋,愛搞惡作劇,但心地善良,愛幫助人,竟與李博很多特點不謀而合。於是,我專門開了一堂語文延伸討論課:好漢查理與好漢李博。在同學們激烈討論中,首先肯定了李博的俠義行為,表揚他能在不公平的時候挺身而出,有正義感。同時很多同學尖銳地提出不能打架,要用溫和的手段去調停,打架就是不對!李博看到大家把自己與“好漢查理”相提並論,也欣然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但承認錯誤不一定說明他認識到了錯誤。於是我又提供了三個真實事例作為討論:

(1)《貴陽晚報》報道的三學生“拔刀相助”釀命案。

(2)某中學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哥們兒行為造成嚴重的後果。

(3)《人民日報》報道的“洪戰輝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好漢子拖著腸子大戰惡徒”的事跡。

三個事例觸目驚心,震撼心靈,同學們唇槍舌劍,各抒己見。在討論中,孩子們逐步形成共識:“好漢”是懲惡揚善,助人為樂,講究策略;絕不是恃強淩弱,以大欺小,莽撞行事。

衷心希望孩子們能明白“俠”之所在,個個能成為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好漢。

經典心語

如何“俠義”

不要片麵地把俠義理解為暴力。

不要把拉幫結夥、替朋友出氣理解為俠義。

俠義是一種精神,同情弱者、劫富濟貧、伸張正義等都是俠義精神的具體體現。

俠義精神還可以上升到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甚至是對全人類。

知識徜徉

武俠精神

1.快意恩仇,睚眥必報

報恩意識是武俠精神的最初源頭。“士為知己者死”,自先秦以來就已經成為武俠最堅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個出自武俠的精神信條,後來廣泛地為平民大眾所接受,成為了中國大眾一條基本倫理規範。先秦遊俠極端重視個人價值實現的心理,到了漢之後就發展成一種“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的複仇意識。快意恩仇的意識是武俠精神中最古老的核心元素之一,但如果過分偏執於狹隘的報恩和複仇,便會容易引發冤冤相報的悲劇。對於這一點,古往今來的武俠著作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武俠小說家金庸更是提出了“仁者無敵”的口號,來平衡快意恩仇的傳統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2.守信重諾,一諾千金武俠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遵守諾言。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評價俠士說:“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裏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又說:“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這兩句話提到的“俠客之義”其基本內涵都是“守信重諾”,也就是司馬遷概括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這是武俠最根本的人生觀,也是武俠階層倫理觀念和道德準則的核心之一。“守信”的傳統,不僅成為武俠精神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而且也隨著武俠精神在大眾社會中的傳播得到了普通大眾的認可,成為中國傳統倫理價值觀念中最為推崇的美德之一。

3.除奸去惡,舍己助人

司馬遷歸納的“俠客之義”中有一條重要的行為規範:“千裏贍急,不吝其生。”武俠救人急難的行為準則,是俠義精神在民間得到廣泛推崇的重要原因。久而久之,在民間社會就形成了以“舍己助人”為榮的倫理觀念,最終成為中華民族道德倫理體係中的傳統美德之一。而打抱不平則是武俠精神中境界較高的行為準則和倫理規範,是對“千裏贍急,不吝其生”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武俠小說《三俠五義》中說:“真是行俠作義之人,到處隨遇而安。非是他務必要拔樹搜根,隻因見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與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那個‘俠’字。”可謂對見義勇為精神的精確注腳。宋以後,道德觀念迅速普及,而社會的黑暗現實又使百姓無法從權力機構享受真正的正義,因此,除暴製惡、普濟眾生等觀念在武俠倫理中出現,並得到了普遍承認,成為近代武俠精神最重要的一個方麵了。

4.厚施薄望,重義輕利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俠客不但要勇於救人急難、舍己助人,而且在助人之後還應該不接受報答,不貪圖揚名。大俠朱家在“佯裝不知”的情況下幫助季布躲避通緝之後,竟宣布“終身不見”季布。他的人生信條是“諸所嚐施,唯恐見之”。正因為這種濟人之危又不圖報答的品質,朱家才得以揚名天下,“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後世的俠客也紛紛以朱家為榜樣,李白《俠客行》中所說“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正是對行俠不圖名、仗義不為利的武俠形象的最好寫照。這種重義輕利的觀念與之前的恩仇觀、誠信觀、助人觀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最為傳統的“俠義”觀念。而知恩圖報,守信用,厚施薄望,助人為樂等精神,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