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電影——使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3 / 3)

二、垮掉的一代

《阿甘正傳》是幽默詼諧的,有時候會讓你忍俊不禁,《阿甘正傳》也是嚴肅的,這種嚴肅貫穿整部片子,放在“二戰”之後的二三十年的背景裏,哪怕一部肥皂劇也要帶點政治色彩,《阿甘正傳》也不例外,這種對當時政治環境的描述,不管是正麵的還是側麵的,都是嚴肅的表現,這也是它要重點表達的,雖然表達的方式沒有一本正經,而是稍微顯得有些滑稽荒唐,雖然沒有很全麵仔細的概述,而是點到便過,但是卻足以讓我們在這幾瞥之中看到當時的政治環境,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影片中各種人物的行為方式了。

幾個政治事件用一個個片斷演繹出來,然後像幻燈片似的放映,短暫而關鍵。總統被刺,總統辭職,禁止黑人入學,越南戰爭,反戰遊行……一個個片斷讓我們不斷回憶美國戰後幾十年的曆史,飛速發展,混亂動蕩,垮掉的一代是我腦海中浮現的印象,正是垮掉的一代和我們沒有垮掉的一代構成了《阿甘正傳》的角色。

戰後美國人民精神生活極度混亂,受困於戰後的心靈創傷,加之當時杜魯門主義和麥卡錫主義的盛行,打壓國內進步力量,反共潮,國際上冷戰,恐怖主義開始出現,人們終日惶惶不安,有些人消沉頹廢粉飾太平,有些人看不慣世道的虛偽荒唐奮起反抗和政府對著幹,一切極端的生活方式都湧現出來,酗酒群居吸毒濫交等成為一種現象,這些人也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理想,上進心全無,史學家將這些戰後出生的一代稱為20世紀50年代垮掉的一代,也有叫迷茫的一代的。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描述的就是這群人的生活狀態,那個戴著鴨舌帽整天穿著黑色風衣混跡在各地的小青年霍爾敦就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但是霍爾敦比之另一些垮掉的一代已經算是上進有理想了,起碼他還有個夢想,他還想著要做麥田裏的守望者,保護注視著天真可愛的小孩子們,起碼他還不至於吸毒群居濫交,起碼他還有一些羞愧之心,而另一些人,沒有,沒有理想,連什麼是道德也不清楚了。《阿甘正傳》裏沒有正麵描述這群人,但是很多片斷都隱喻著對這種人群的描寫和諷刺。

三、巧克力生活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這句話已經被太多的評論提及。

關於生活,關於愛情,關於選擇,可以說的太多了!

生活是需要智慧的,但是隻有最好的智慧才能生活好,少一點也不行,少一點你會患得患失,看不清大局,看不清生活的真正內涵,少一點你可能還能看見一些細枝末節,生活的蛛絲馬跡,但是卻看不到最關鍵的部位。生活又是不需要智慧的,沒有智慧的人能活得快樂,能不顧失去的痛苦,能忘卻一切曾經或者即將困擾著有智慧的人的事,沒有智慧的人腦袋裏隻有一條道,隻要你願意,真的可以一條道走到底。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不曾有千慮,仍可一得。

小波說過,“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情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就很高興。”但是追求智慧的過程中,我們看不到盡頭,什麼是智慧的盡頭呢?古希臘的先哲們窮盡一生也沒有追尋到的答案,必定會困擾著無數追求者的內心。

在阿甘的眼裏,如果不是媽媽告訴他不要讓別人說出我比你聰明比你強大,他或許不會知道有聰明這個詞,他或許甚至不會在向珍妮求婚的時候黯然神傷地說出自己不夠聰明的話,也不會在聽到自己有了兒子後,一臉的無奈恐懼戰戰兢兢地問道他足夠聰明嗎的語句,當然他隻是知道了自己沒有足夠的智慧,對於這個神聖的字眼,他是不了解的,他拿什麼來了解呢?他也不用去了解,不知道所以不感興趣,不感興趣所以不會追求,所以當有智慧的人在拚命追求更高的智慧的時候,他在走自己腦中的唯一一條道,上帝給什麼我就吃什麼,即使是苦的也心甘情願,而有智慧的人們卻在為顯示自己的智慧不斷地在上帝給的巧克力中挑來挑去,無論挑到什麼,總是感覺不到已經在手的巧克力有多好。

因為不夠智慧,阿甘是沒有恐懼的,當媽媽患病在床臨死說著“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Something we are all destined to do”的字句,甘隻是傻傻地、默默地聽著,死亡,在他看來,是那樣正常,不僅僅是因為這是媽媽嘴裏說出來的,也是生活的種種告訴他的,那個要和他合夥做蝦船的captain buford就死在他身旁,他有為布巴傷心,可是他的傷心不是因為死亡,卻是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因為不情願來到戰場卻死於意外。如果布巴臨死的時候不說我要回家而是說著,看,我要死了。或許甘也會理所當然地接受吧。所以甘是接受者,接受上天的一切。所以,恐懼根本不是恐懼,什麼都是一樣的。對他來說,給予什麼,自己都是一個選擇,run,run,run……

四、親情、愛情和友情

對於很多觀眾而言,《阿甘正傳》也是一曲對親情、愛情和友情的質樸頌歌。阿甘的母親無疑是對他一生有著重要影響的人,她與阿甘之間的親情使人動容。母親的許多話影響了阿甘的一生,是母親告訴曾經自卑的阿甘“Remember what I told you,Forrest.You''''re no different than anybody else is”,也是母親在臨死時告訴阿甘“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Something we are all destined to do.I didn''''t know it,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omma.I did the best I could”。

影片裏阿甘對珍妮那唯美的愛情讓人感歎。當阿甘坐上校車沒人給他讓座位時,是珍妮善良地叫他坐在自己旁邊,當阿甘被別人欺負時,是珍妮的一句“run”讓他擺脫了那條笨重的機器腿,從此有了新的人生。阿甘的一生都在愛著珍妮,無論珍妮墮落了也好,死去了也罷,他對珍妮的愛一直那樣純潔而深沉,也許正像阿甘所說,“I''''m not a smart man,but I know what love is”(我知道我不夠聰明,但是我知道愛在什麼地方)。

阿甘對友情的忠誠也讓人感動,他和布巴的友誼如同他對珍妮的愛情一樣純粹。在丹中尉帶領的小隊遭偷襲大家各自逃命時,阿甘卻在救出丹中尉後不顧槍林彈雨,義無反顧地重返叢林,因為他的黑人朋友布巴還在裏麵。當布巴最終無助地死在阿甘的懷裏,阿甘和布巴的友誼並沒有因此而終結。阿甘沒有忘記自己曾和布巴做出的承諾,退伍之後,他履行承諾,去布巴家那邊幹起蝦商來,能否賺錢在阿甘看來毫無意義,用實際行動來安慰朋友的在天之靈卻是最重要的。

“忠於友誼,忠於愛情,忠於承諾”,這淺顯的十二字,是阿甘傳奇人生的寫照,也使他最終經曆了刻骨銘心的人間真情,收獲了無比精彩絢爛的人生。

五、中國企業家大佬都愛“阿甘”?

商界大佬們行事風格各異,愛好千差萬別,但很多大佬卻都對《阿甘正傳》中的阿甘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呢?

(一)俞敏洪

4月20日,俞敏洪在中國綠公司年會演講時稱:我特別喜歡《阿甘正傳》裏的阿甘,我這個人不算太聰明,其實馬雲也不算太聰明,否則我們兩個人不會高考考三年。《阿甘正傳》裏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I''''m not a smart man,but I know what love is.”(我知道我不夠聰明,但是我知道愛在什麼地方)。所以在座的每個人,隻要對自己的生命投入真正的熱愛,對你周圍的員工和管理者以及朋友投入真正的熱愛,對企業,對你的事業投入真正的愛,對你的客戶,你的衣食父母投入真正的愛,沒有任何商業模式是變不過來的,因為商業模式是外在的,而愛在你的內心。

(二)馬雲

2014年,阿裏集團在美上市,馬雲在接受CNBC采訪時說,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阿甘正傳》看過不止10遍,來紐約之前他又再次看了。“我想我是阿甘,每當受到挫敗感的時候,我都會看這部電影。因為它告訴我,不管發生什麼,你都是你”,還是15年前那個每月掙20美元的人。

2015年1月,出席達沃斯的“對話馬雲”環節時,講到自己早年處處碰壁的經曆後,他再次提及阿甘。他說,2002年,當他正為如何走電子商務這條路發愁時,看到了《阿甘正傳》,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我很喜歡這句台詞,要相信你正在做的事,不管人們是否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