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為優秀教師的秘密(2 / 2)

這種愉悅,是能被學生敏銳地感受到的:即使畢業多年,他的學生仍然記得那兩支鉛筆,仍然記得他賦予教師職業的閃亮與溫情。一些學生畢業後,受他影響,當上了教師,還把這個做法用到了自己學生的身上。

此時,這種自發的愉悅,讓教師的成長具有了一種美學的意義:愛是教師一生的功課,責任則是永遠的習題。

其次,優秀教師的關注點,不在於學生對傳統的妥協與認同,而在於學生求知的渴望與獨立判斷的能力。

這對教師的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能看見學生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在課堂上,你能看到學生的腦力勞動,占據教師注意力中心的,不是教材內容,而是對學生思維情況的關心。

這是一道難題:什麼時候,學生在智力上主動的,什麼時候又是被動的?

有時,學生處於研究狀態,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思維是積極的,也許他們僅僅是在模仿一個活動,隻是按照教師事先為他們設定好的步驟按部就班。有時,傾聽教師的講授並不意味著學生是被動的,為了理解教師的講授,學生必須集中注意力,同時還要去消化教師講授的內容,此時,智力上反而是主動的。

如何幫助教師看見學生的思路?很多學校進行了嚐試。

一所百年老校,就把過去隻關注教師講授情況的課堂教學評價表,分成了對“學生”與“教師”兩個部分的評價。其中,學生方麵占60分,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能自學交流、合作探究、猜想論證等)、學習水平(是否能投入、能發現、能自學、能分析、富想象等)、學習效果(是否在掌握並靈活運用知識技能的同時,提升了學習水平、增強了學習興趣);而對教師表現的評價隻占40分。

對學生課堂狀態的關注,表明了學校提倡的態度:要讓教師的焦點,放在讓學生積極地獲取知識上;要讓課堂上的思維訓練,能刺激學生觀察身邊紛擾複雜的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去理出頭緒來。

做這樣的教師,教育者必須改變自己的定位: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教師—學習者”。

要成為“教師—學習者”,教師就應該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說,學會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智性的世界”。

這是因為,隻有擁有了智性世界,教師才能形成自己的實踐哲學,用自己的思想去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也隻有擁有了智性世界,教師才能占領師生間精神的製高點,擔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引領學生養成人格、發展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