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汴京篇 第五十六章 歡喜成親(二)(1 / 2)

可妙兒上了花簷後,那幾個抬花簷的人卻還是一動不動、不肯抬轎起步,隻笑嘻嘻的立在原地衝徐東臨這個新郎官擠眉弄眼、做十分明顯的暗示,甚至還有大膽的轎夫直言這利市錢給的太少了,讓他們沒力氣抬花簷、送新娘……

這轎夫嚷嚷著要錢倒不是故意刁難新人,而是按照北宋的規矩習俗行事,這在北宋叫做“起擔子”,意思就是給足了喜錢轎夫才肯抬轎起步,也隻有給足了喜錢這轎子才算是抬得吉利。

因此一見轎夫嚷嚷著討要利是錢,蘇二娘馬上命丫鬟把那貼了“囍”字紅剪紙的小籮筐搬了過來,抓了裏頭的銅板兒便往花簷撒去,幾個轎夫見狀立馬身手敏捷的接起了喜錢來。徐東臨見狀立時心領神會,並馬上大方的跟著再給了遍利市錢,幾個轎夫得足喜錢了,才喜笑顏開的把花簷給抬了起來、慢悠悠的抬出張家……

這花簷一出門,邁著小碎步跟在花簷旁的媒婆趕忙低聲提醒了妙兒一句:“轎子出門了,新娘子該擲扇了!”

妙兒得了媒婆的提醒,趕忙將一早就藏在袖袋裏的扇子拿了出來、丟到了轎子外,早在一旁候著的張四郎見了馬上上前將那扇子撿了起來。這扇子擲了後妙兒也按照規矩哭了幾聲,隨後便有人在轎子後頭蓋上一張“竹篩”,用以象征繁榮。

轎夫抬著花簷不緊不慢的朝徐家走去,一路上更是沒少放炮仗,迎親的隊伍一到徐家大門前,女方跟隨的人以及男方的親友、便鬧哄哄的圍著丁氏等人討要喜錢花紅等物事,這一風俗和先前的“起擔子”相對應,被宋人稱作“攔門”……

妙兒的花簷經曆了“攔門”後又經曆了“撒穀豆”,最後才穩穩的停在徐家大門外,一直到此刻,妙兒才得以在媒婆的攙扶下慢慢的走下花簷。隨轎的媒婆一邊指引妙兒下腳,一邊小心的在妙兒耳邊叮囑道:“新娘子的腳必須踏在青布條上不得踏地,否則便不吉利。”

妙兒不敢有絲毫馬虎、馬上乖乖照做,隨後有人捧鏡倒行,引著妙兒跨過馬鞍、草墊以及金秤等物事,最終才將她引入徐家門、慢慢走進新房。

入新房後妙兒這個新娘子卻還是不能歇著,而是又經曆了“牽巾”、“撒帳”、“合髻”等儀式,隨後又和徐東臨一起喝了“交杯酒”、並擲了杯盞和花冠子於床下,一直到擲出個一仰一合、俗稱“大吉”的好兆頭來,新房裏鬧騰的人們才簇擁著新郎官出去吃酒,讓妙兒這個新娘子終於可以鬆口氣單獨呆一會兒了。

妙兒昨夜被蘇二娘拉著說話說到了半夜,今兒又是一大早就被拉起來梳妝打扮,就連早膳也隻草草的用了幾口,因此這一路折騰下來妙兒已是又餓、又累、又困,恨不得立刻尋些熱騰騰的吃食吃了,然後去了這一身沉甸甸的衣裳首飾倒頭大睡。

妙兒可不是那會委屈累著自個兒的人,於是在新房裏小坐了片刻後妙兒就坐不住了,先是起身不客氣的把桌上擺著的幾樣喜果、喜餅揀了幾個吃了墊肚子,然後再大口、大口的灌了幾口熱茶,待肚子裏稍微有些飽脹感了,妙兒才重新坐到新床上。

這剛剛進屋前媒婆就把規矩和妙兒說得十分清楚,因此妙兒知道這新房裏的人既都到了前廳去,就不會再轉回來了。於是妙兒很快就放心的坐到梳妝台,先是把頭上的釵環逐一去了下來,隨後便繞到屏風後把身上繁複的喜服給換了下來。

妙兒換完衣服後、百無聊賴的在新床上又坐了一會兒後,本該在前廳招呼賓客的徐東臨竟提著個籃子悄悄的溜回新房,一進屋就把籃子擱在桌上,一邊從裏頭端出幾碟熱騰騰的飯菜,一邊語帶心疼的說道:“四娘,這一天折騰下來你可是滴水未進,一定餓壞了吧?快過來坐下,我特意去廚房拿了幾樣熱食來給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