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農村綜合改革與農民教育(1 / 1)

早在1949年12月,教育部就發布了關於開展當年冬學工作的指示,繼承解放區的冬學工作經驗,利用冬季農閑時間對農村廣大幹部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知識水平,服務農村經濟社會建設。此後,國家出台了係列政策,推動農民教育發展。至1965年,全國農業中學、職業中學猛增到6萬多所,掀起農民教育發展高潮。

“文化大革命”時期,農民教育受到嚴重破壞。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全國的工作重點開始轉向經濟建設,農村的經濟體製改革也隨之展開。隨著農業的全麵恢複和發展,農村成人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1978年,國務院發出《關於掃除文盲的指示》,提出要在大力普及小學教育的同時,繼續開展掃盲教育。1982年,農牧漁業部印發《關於加強農民技術教育的通知》;同年,教育部印發《縣辦農民技術學校暫行辦法》;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幹問題的通知》;1988年,國家教委、農業部聯合下發《關於改革農村廣播電視學校管理體製及有關問題的意見》;1990年,國家教委印發《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工作指導綱要(試行)》。這些政策的製定與出台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成人教育發展。1992年,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實行農科教結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通知》,提出實行農科教結合,即在政府統籌協調下,使農、科、教等各有關方麵形成強大合力,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以推廣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為動力,以加強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技術教育和適用技術培訓為基礎,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麵振興。1995年,國家教委印發《關於深入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提出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主要任務。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村成人教育已經由單純的掃盲發展成為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教育和社會文化生活教育。

進入21世紀,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轉變,農民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在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新型職業農民正在形成。為此,國家加強了對農村成人教育改革發展政策的製定。2001年,教育部印發《關於中等職業學校麵向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開展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通知》。2002年,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成人教育的若幹意見》,提出“十五”期間,力爭年培訓農村勞動力達到1.5億人次,使全國農村勞動力的年培訓率提高到35%以上,其中鄉鎮企業職工年培訓率提高到40%以上,每年為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800萬農村勞動力提供轉移前培訓,對農村新增勞動力普遍進行就業前培訓。2003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提出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農村教育改革。同年,農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製定頒布了《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明確了農民工培訓的任務目標以及保障舉措等。2005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實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計劃的意見》,提出“2005—2007年,要在現有培訓規模的基礎上,努力擴大培訓規模。全國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人數逐年增長1 500萬人以上,農民培訓率逐年增長5個百分點以上,爭取到2007年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人數達到1億人次,農村勞動力年培訓率達到35%以上,每個農戶有一個勞動力通過培訓掌握1~2項實用技術,農民家庭人均收入有明顯提高,促進貧困農戶擺脫貧困”。2006年,農業部、財政部印發《關於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的通知》。2008年,國務院下發《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幹意見》,著重提出搞好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培訓。2008年,中共中央公布《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成人教育政策製度進一步健全、體係進一步完善、開展力度進一步加強,已成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