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終身學習的資曆框架研究
當前,搭建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各級各類教育銜接和溝通的終身學習體係,已經成為全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心。[61]終身教育“立交橋”在國際上稱為資曆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QF),是實現普通教育、繼續教育以及職業教育和培訓之間的銜接和貫通,為學習者建立持續和終身學習的階梯,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發展終身學習社會的一種工具。[62]
要實現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銜接和溝通,需要建立統一的資曆級別劃分,形成統一標準的參照係統。任何國家或地區的資曆框架都有相應的資曆級別,表7-1是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資曆框架中的資曆級別。資曆級別由低到高把資曆分為不同的等級,最低的資曆一般是中學程度,最高的則相當於博士。資曆級別的劃分為各級各類教育互通提供了一個工具。資曆框架隻是一個劃分資曆等級的工具。在資曆框架中需要為每一級別確立統一的能力標準,為各類教育和培訓提供統一的質量要求。
表7-1 資曆框架中資曆級別劃分的比較
郝克明提出:對於21世紀我國教育分類及其相互溝通關係,應增加教育體係的彈性,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終身學習體係。要改變各類學校教育特別是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互不溝通的狀況,為學習者提供多種選擇機會,使正規教育體係變得更加富有彈性,非正規教育方式更為開放,鼓勵教育機構、辦學形式、課程設置、學生成分和經費來源的多樣化,努力滿足廣大社會成員對教育的多種需求(如圖7-4所示)。[63]
圖7-4 21世紀我國教育分類及其相互溝通關係的設想
資料來源:郝克明:《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終身學習體係的構建》,載《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
張偉遠、段承貴比較與研究了資曆框架的國際發展,提出了資曆框架發展三階段的觀點,即局部資曆框架建立、整體資曆框架建立和資曆框架的跨國對接三個階段。並認為我國在建立終身學習“立交橋”時,需要基於我國國情進行全國通盤考慮,同時基於國際視野,以最終實現全國的和國際接軌的終身學習“立交橋”。[64]
借鑒國際資曆框架發展的經驗,要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需要完成以下核心任務:第一,需要政府立法、政府統籌、專門機構負責,保證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機構的參與;第二,需要搭建各級各類教育溝通和銜接的資曆框架,設立由低到高的資曆級別;第三,需要製定統一的各級資曆通用標準,包括各種資曆、學分標準及要求(學習者需要達到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要求等);第四,需要采用成效為本的教育理念,製定遵循資曆級別的同等的學習成效目標要求,以實現學分的測評與轉換;第五,需要建立從業者或學習者過往學習的認可機製,使得學習者無論通過何種途徑獲得的學分均能夠得到認可和轉換;第六,需要建立學術和職業資曆質量保證和評審機製,建立質量保證的標準、評價機製和評估工具,保證教育及培訓提供的資曆和學分的公信力。[65]
(二)國內學習成果認證與學分銀行研究
雖然我國終身學習認證的理論研究已引起重視,實踐探索在各地也日益拓展開來,但終身學習認證製度理論研究的滯後和建設終身學習體係的迫切性仍需要我們加強這一理論研究,並積極從法律政策支持係統、組織機構支持係統、製度程序支持係統等方麵具體構建我國的終身學習認證製度。郝克明認為,建立各類教育和各種途徑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與轉換製度,是促進全民終身學習的有力“抓手”。在我國,應重視進行學分認證、轉換製度的整體設計,製定嚴格的質量標準,著手研究和建立國家資曆框架製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製度的作用,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66]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於2012年6月委托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展“國家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製度的研究與實踐”項目,著手從國家層麵對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製度建設進行研究和實踐探索。主要任務是研究國家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製度的認證框架、認證標準和積累與轉換的方式方法、製度實施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並結合國家開放大學的建設開展實踐探索。該項目研究產出了一係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