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楊亭亭等認為,我國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製度的建設正在起步。他們研究了我國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組織與管理體係的建設,界定了學習成果認證組織的組織性質、組織目標;構建了多層次的國家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組織係統;設計了認證組織的管理體製、運行機製和管理業務等。[67]
鄢小平認為,我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製度從架構上可以分為製度內核、運行、保障和拓展應用,從製度形式上可以分為運行規則、度量規則、支撐規則和拓展規則(如圖7-5所示)。[68]
圖7-5 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製度架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鄢小平:《我國學分銀行製度的模式選擇和架構設計》,載《遠程教育雜誌》,2015(1)。
目前,在我國沒有國家資格框架的情況下,為了解決實踐中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問題,首先需要建立學習成果框架。學習成果框架結構可分為四部分,即學習成果基準、學曆教育學習成果、非學曆教育學習成果和無定式學習成果(如圖7-6所示)。[69]學習成果基準由學習成果等級及其三個維度(知識、技能和對知識與技能運用的能力)的客觀描述組成,是各類學習成果進行等級劃分的共同參照和實現各級各類學習成果之間轉換、溝通與銜接的標尺。[70]
圖7-6 學習成果框架示意圖
資料來源:鄢小平:《我國學分銀行製度的模式選擇和架構設計》,載《遠程教育雜誌》,2015(1)。
學分銀行是管理終身學習的最終模式,但需要完善的標準體係、學分數據管理係統、賬戶管理方案、學習資源數據庫、評價認證的標準化流程、專業團隊、組織體係以及龐大的信息平台支撐。在實踐中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綜合而有係統化的設計與監控,才能保證質量。[71]彭飛龍等闡述了終身學習體係學分銀行的原理與技術,給出了國內學分銀行應用案例,如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北京市西城區的學分銀行、浙江省慈溪市的市民學分銀行等,並介紹了韓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歐洲學分銀行和學分認證與轉換的製度與實踐。[72]
學分銀行是模仿普通銀行存儲錢幣的做法,相應地移植於學習成果管理的一種模式或體係。其基本功能是對學習者無論是通過正規還是非正規乃至非正式途徑所獲得的學習成果(學分)進行鑒定、積累與轉換。最終根據相應的規則認定授予何種學習證書。因此它實質上又是一種對學習成果進行認定的管理模式。[73]
在學分銀行製度下,學習成果呈現三種形態:第一種是原始成果,即由某個機構出具的、未經學分銀行認證的初始形態的學習成果;第二種是標準學分,即按照認證標準對原始學習成果進行認證後存儲在學分銀行的學分;第三種是目標學分,即按照轉換標準將標準學分轉換為目標機構的學分。[74]認證與轉換標準就是為學習成果的認證和學分的轉換提供可遵循的規範性依據。學分銀行功能模型如圖7-7所示。
圖7-7 學分銀行功能模型
資料來源:郭富強:《學分銀行模式下學習成果的認證和轉換標準體係構建》,載《中國遠程教育》,2016(2)。
麵向大眾的終身學習具有典型的實用性目標,即公眾是帶著實用的目標參與終身學習項目,以便獲得實用技能、增長見識或發展能力。為此,實現以能力發展為導向的終身學習評估及能力認證,成為麵向終身學習的技術係統的一個核心功能,能力取向的評估與認證方式、相應的參考模型以及實現技術等是終身學習平台或係統進行學習評估與認證的基礎。顧小清等研究了在上海終身學習網實現能力取向的學習評估與認證的模型,並對該模型所包含的能力描述模型、能力評估模型、電子學檔等進行了闡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