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鋸大缸》還有個有趣的故事。
1896年8月,當時的清政府總理大臣李鴻章訪問美國。美國政府歡迎李鴻章時,是必須升中國國旗、奏中國國歌的。清政府的龍旗是可以當作國旗的,可是國歌呢?清政府還不知道一個國家需要有支國歌。
事關國格,非同小可。手下人來向李鴻章請示:“怎麼辦?”
這事沒能難倒足智多謀的李鴻章,他想了想,問手下:“你看過《鋸大缸》嗎?”
手下說:“看過。”
“王大娘唱的,是不是挺好聽?”
手下人明白了,立刻去準備。
於是,歡迎盛典上奏起《鋸大缸》裏的雲蘇調,清政府的龍旗冉冉升起。
李鴻章看著國旗升起,嘴唇翕動……因為他很熟悉《鋸大缸》。
我不知道這個傳說的真實度有多高,但當時清政府沒有正式國歌是肯定的,雲蘇調就有可能成為臨時國歌。
《鋸大缸》在全國各劇種中廣為傳唱。我曾在網上看過一段視頻,山東臨沂的一個廣場上,一些老年人拉琴唱戲,自娛自樂,那旋律正是雲蘇調。沒有戲裝,扮小爐匠的老爺爺穿著黑大衣,挑著不知從哪裏弄來的一副擔子。在王大娘上場以前,老爺爺唱了老半天,看來這個版本比京劇舞台上的豐富一些。不過,也許是因為聽不清他的唱詞,不明白其中的趣味,所以就覺得太長了。
小爐匠的手藝現在已很罕見了。曾經,他們挑著擔子走四方。擔子兩頭的木箱裏,一頭是炭爐、風箱、鐵砧子,另一頭是兩個抽屜,放著錘子、鑽子和鋦子(一種兩頭折角的鐵釘)。補缸時,小爐匠要先在裂紋的兩側鑽好眼,然後用鋦子連接鑽眼。用錘子修補後,再用橡皮泥一樣的膩子進行抹平。如果補的地方多了,還會用鐵絲在缸口處纏幾圈加固。晾幾天後,膩子完全幹了,缸就補好了。
在配畫裏,我就是想表現小爐匠是怎樣幹活兒的。誰說京劇舞台上隻有帝王將相?《鋸大缸》就很生動、很細致地演出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話又說回來,京劇舞台上的帝王將相其實也是穿著華麗衣服而有著普通人想法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