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學吹笛,很注意“笛王”陸春齡的那些曲目,其中就有《小放牛》。《小放牛》是戲也是民歌,而且被稱為“兒童民歌”,可見它在民間的流傳有多廣。我說的民間還不僅限於中國民間,曾經當過澳大利亞總理的陸克文也演過京劇《小放牛》。那是1977年,陸克文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習,一位姓張的華人女教師教他中文,也教他唱《小放牛》。
因為《小放牛》的載歌載舞,所以成為京劇基礎訓練的一部分。在舊時的京劇演出中,開鑼戲往往就是《小放牛》《小上墳》之類。開鑼戲並不重要,越到後麵越重要,有分量的演員要到倒第三、壓軸戲、大軸戲才出場。但演開鑼戲是那些科班或戲校的學生很好的練習機會,一團天真的男孩和女孩也給觀眾們新鮮的印象。
在京劇傳統戲十幾年絕跡舞台後,著名演員張春華和劉秀榮拍攝了京劇電影《小放牛》,有人開玩笑說:“這哪是《小放牛》,都成《老放牛》了。”但我在網上看到“《小放牛》教案”,小學甚至幼兒園的老師已在向孩子們講授《小放牛》。
“小朋友們,誰聽說過趙州橋?”
“不知道趙州橋是誰造的,知道桌子和椅子是誰造的嗎?對了,是木匠造的,木匠的祖師就是魯班……”
這樣,《小放牛》就能一直“放”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