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阪坡》的主角是趙雲,而被稱為“活趙雲”的是武生宗師楊小樓。
此劇的重要場麵不在武打衝殺,而在“掩井”一場。如果大腕梅蘭芳參加演出,那他肯定是扮演糜夫人而不是甘夫人。
趙雲見到受傷的糜夫人要扶她起來,楊小樓的動作很細膩,是伸過槍杆助她起立,因為趙雲和主母的關係使他不便“零距離”攙扶。接下來“抓帔”的動作難度很大。趙雲觀望有無曹兵殺來,再回頭時糜夫人已經要往井下跳了,他急忙伸手去抓。在這一瞬間,如果動作慢了就會抓空(糜夫人不可能等趙雲來抓),太快了抓不好會把線尾子抓住。旦角腦後下垂到小腿的長長的線尾子是跟“大頭”(假發)連為一體的,抓住線尾子那就非把大頭拽下來不可。還要解釋一下,帔不是“披風”,它有袖子,穿在而不是披在褶子外麵。楊小樓抓帔時不但身上、臉上有戲,抓得也極為利落。他是在糜夫人背上按著撚一下,使帔和裏麵的褶子分開,說時遲那時快地將帔抓下,這時必有滿堂彩聲。但這精彩的表演也是在旦角演員天衣無縫的配合下完成的。糜夫人的扮演者在出場前就要使帔和褶子套得鬆些,等到放下嬰兒、跳上井台,很快地將帔解開,把可能礙事的線尾子甩到前麵,一感到趙雲的手觸及背部就迅速將雙臂往後平伸,在跳下去的同時帔就被抓下了。
上麵說了舞台上精妙絕倫的配合,下麵說個相反的例子。
富連成科班的孩子們(都是男孩子)有一次演出《長阪坡》。
陳盛蓀扮演中箭的糜夫人上場,按規定要唱幾句散板,然後坐到井台上,接著就該趙雲上了。然而,當場麵(樂隊)拉起散板的過門,陳盛蓀正準備開唱時,意外發生了。
扮演曹操的葉盛茂正在後台和幾個同學聊天,一位老師過來對他說:“別聊啦,一會兒該你上啦。”
老師這話讓葉盛茂心裏挺不自在,忽然他聽到胡琴起了過門,就糊裏糊塗唱起曹操的悶簾導板:“旌旗招展龍蛇影!”
拉胡琴的老師一聽不對勁,不該曹操開唱啊,他就趕緊收住了過門。
台上的陳盛蓀被台後的葉盛茂搶了先,一下子愣住了,等老師再起過門時,陳盛蓀已經完全想不起糜夫人的唱詞了,坐在那裏急得直哭。
眼看演出砸鍋,陷入僵局,還是演趙雲的趙盛璧比較機靈。救場如救火,他不等陳盛蓀開唱,在後台大喊一聲:“馬來也!”鑼鼓敲起“扭絲”,趙雲出了場,這才把“掩井”這場戲演了下來。
這麼說,“火”被救滅了?還沒有。
葉盛茂出了這麼個大錯,十分緊張慌亂,等到該曹操上場拉起過門時,他也跟陳盛蓀一樣腦子裏一片空白,怎麼也想不起悶簾導板的唱詞了。
過門等著他,同學捅著他,可他傻愣愣地站在那兒就是張不開嘴。
胡琴又重新起過門,一位老師跑過來給葉盛茂提詞兒:“旌旗招展龍蛇影!”葉盛茂這才開唱出了場……
戲演完了回到科班,等待這些孩子的是“打通堂”。這是最嚴重的懲罰,所有人都挨打。“主犯”葉盛茂挨了30大板,其餘的人不論主角配角,龍套馬夫,每人都挨5板子。按說趙盛璧救場有功,應該免打吧,但照樣挨了5板子。你會覺得不合理,應該誰出錯誰挨打,為什麼沒出錯的也要一起倒黴呢?老師的理由是:如果是小錯就打本人,讓他一個人記住就行了。但大錯需要所有人都記住,打通堂是為了加深印象。
不過在富連成科班裏“執法”公正,讓挨打的孩子都服氣。比如,葉盛茂是社長葉春善的親侄子,出了錯照樣不放過。
我們現在不提倡體罰了,但也不妨了解一下過去科班裏是怎樣打屁股的。在科班裏挨打又叫“抱板凳”,因為要趴在板凳上。隻是老師拿的竹板並不是打在屁股上,而是打在大腿中部,因為如果把屁股打疼了,學生就沒法坐了。你瞧,打屁股還打得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