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帳後劉備又向黃忠祝賀:“恭喜老將軍一戰成功。”

黃忠謙虛了兩句,聽見劉備與諸葛亮商議軍情:“軍師,想那定軍山乃是漢中要路,必得此山,陽平關方能攻取,不知命何人出馬?”

諸葛亮說:“要奪定軍山,非二將軍不可。”二將軍就是關羽。

劉備說:“就請先生傳令。”

“且慢!”黃忠又忍不住了。

諸葛亮問:“老將軍因何阻令?”

“軍師,”黃忠說,“主公要奪取定軍山,何勞二將軍遠路而來。隻要給我一哨人馬,十日之內,定擒夏侯淵入帳。”

諸葛亮提醒黃忠:“那夏侯淵可不是張郃啊。”

黃忠鬥誌旺盛,不把夏侯淵放在眼裏。

諸葛亮就跟黃忠打賭:“老將軍此去,若斬了夏侯淵,這軍師大印交你執掌。你呢?”

“這個……”黃忠想了想,“也罷,我若不勝夏侯淵,願輸我的人頭。”

諸葛亮問:“敢跟我擊掌嗎?”擊掌跟拉鉤差不多。

“好!”黃忠立刻伸出巴掌。

“且慢,”劉備立刻阻攔,軍師的印和黃忠的頭都不是小事。“老將軍聽令。”

“在。”

“命你攻取定軍山。十日之內若能取勝,我會在十裏長亭迎接老將軍。”

黃忠鄭重應道:“臣,得令。”

他出帳之時,聽見諸葛亮對劉備歎道:“將倒是一員虎將,可惜老了。”

黃忠“哼”了一聲,什麼也沒說。他覺得說什麼都沒用,奪定軍山不是靠說的。

黃忠走後,劉備和諸葛亮各唱一句。劉備唱的是“但願老將早得勝”,諸葛亮唱的是“遣將哪有激將能”。你想,如果諸葛亮不是故意用激將法,直接去調關羽就是了,何必讓黃忠跑這一趟?而且諸葛亮還要跟劉備配合演戲,讓劉備不同意打賭,否則黃忠真的勝了夏侯淵,諸葛亮輸掉大印怎麼繼續當軍師?

且說定軍山上,夏侯淵出場時扯住袖子遮著臉,走到台口才露出麵容。京劇中一些人物會先賣一下關子,遮著臉會讓大家有一點兒好奇和期待,然後突然撤袖,給觀眾的印象就更強烈了。但黃忠和諸葛亮不用這樣做,因為老生的臉不會使人好奇和期待,而夏侯淵是大花臉,要勾絢麗多樣的臉譜。還有一個類似的情況,過去名角出場會把燈滅掉,等他走到台口才“刷”地亮燈。任溶溶老師一次去看梅蘭芳的《仙女散花》,等了半天不見滅燈,就問鄰座:“梅蘭芳怎麼還沒出來?”鄰座說:“早就出來了,那不是?”他指了指仙女中的一個。原來新時代改了規則,名角出場不再滅燈了。

夏侯淵唱了引子,念了定場詩,探馬來報:“黃忠討戰。”

夏侯淵吩咐:“抬刀帶馬。”他的刀需要抬,可見也是勇將。

夏侯淵剛剛出陣,便將黃忠的先行陳式活捉了。

黃忠也不示弱,也生擒了夏侯淵的侄兒夏侯尚。

張郃向夏侯淵建議:“將軍何不修書一封,明日與他走馬換將。”

“走馬換將”現在多用來表示甲接替乙的職位,原來就是交換俘虜的意思。

黃忠收到夏侯淵的信,不由大喜。他讓送信人轉達夏侯淵:“就說老夫修書不及,叫他照書行事。”

黃忠喜的是,夏侯淵的信給他送來了破敵的良機。

接下來黃忠唱西皮快板,這段唱朗朗上口,利於傳唱。我把這出戲的配畫發到朋友圈,立刻就有朋友興衝衝地發來唱詞:“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天助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三軍叫,大小兒郎聽根苗。頭通鼓,戰飯造;二通鼓,緊戰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進退俱要聽令號,違令難免吃一刀。三軍與爺歸營號,到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

第二天,按約定的時間,夏侯淵和黃忠押來俘虜,準備走馬換將。

雙方打過招呼,夏侯淵放了陳式,黃忠放了夏侯尚。

但當夏侯尚快要跑回自己隊伍時,黃忠張弓搭箭,用百步穿楊之功射死了夏侯尚。

夏侯淵頓時大怒,飛馬衝向黃忠,要為侄兒報仇。

黃忠慌忙招架,邊戰邊退。

於是,按黃忠的既定安排,殺一陣,敗一陣;殺一陣,敗一陣……

最後,夏侯淵即將追上黃忠時,黃忠出其不意地回身一刀,將夏侯淵斬於馬下。

黃忠哈哈大笑——這叫拖刀之計,先麻痹敵人,再突然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