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努埃爾之歌(3 / 3)

“不客氣,博士,我的使命已經快要結束,接下來要看你的了。”他的聲音漸漸低沉。

一段似有若無的旋律響起,我輕輕跟著節拍,金屬的骨架發出劈啪聲,那些身為人類的記憶愈加清晰起來。

在我還沒有回想起這些之前,我以為自己有一天要站在“曼努埃爾一號”麵前保護他。然而在我不知道的漫長時間裏,在我業已遺忘的世界之中,“曼努埃爾一號”已經守護了我不知多久,而我卻對這些一概不知。

我是最後的人類,他是最後的機器人。他本可以不朽,但為了守護我,以最低功耗模式維係了不知多少萬年的運轉,終於等到了地球陰霾散去的這一天。

那些聲音來自地球之外,是人類過去所有活動留下的影子,是那些被湮滅的曆史切實存在過的證據。聲音信號的回歸,意味著霾層正變得稀薄,地球的天空將會再度澄澈,我仰望穹頂之上,將所有收集的信息一一辨認。

這部分是曆史人文,那部分是地理水文,還有一些是哲學思辨,人類文明所有的一切都埋葬在這片墓地之中。還有,潘多拉魔盒裏最後也是最寶貴的東西——希望。

我動了一下身體,又是一陣狂風大作。紮根於破碎的地球之中,“曼努埃爾一號”的身體已經成為墓地本身的一部分。我操控著金屬平台升起,在一陣吱呀亂叫的摩擦聲中,金屬平台將我推向了更高的地方、距離天空更近一點的地方。

伴隨著一個指令,我的眼前從數字視界切換到了生物視界。這時我才發現,地球並非全然黑暗,在目光所及的最遠處,一道依稀的地平線在光影交錯之間浮現出來。

我迫不及待,想要看清楚地球在地平線之上,太陽是否仍照常升起。明明已經曆經了數萬年的等待,此刻我卻連多等一秒鍾的耐心都沒有。

終於,在那光與暗的分界線上,一團模糊的紅色猶豫著露出了羞怯的臉。

曼努埃爾的旋律也恰好在這一刻達到了高潮樂章。

“‘曼努埃爾’,從22世紀起,我就在構築這樣一個場景,想要以這樣的方式,為人類的文明留下最後的種子。直到戰爭爆發之後,我才終於有機會實行這個計劃。但可惜的是,一切已經晚了。可是,到了今天,一切也還不晚。”

我解開對這具身體的束縛,從金屬平台上緩步走下來,每一步都重逾千鈞。

我和他,兩個孤魂野鬼,僵而不死的屍骸,背負著過去與未來的重荷,苟延殘喘這許久,隻是因為,還有一些東西值得期盼。

有過去的一切經驗,有煥然一新的家園,我們可以重建人類的文明,讓人類再度於這片大地上放聲歌唱。在此之前,我得先修好“曼努埃爾一號”那因為上萬年守望而枯竭的意識模塊,起碼得讓他多學幾首歌吧,要不然以後的日子我豈不是要無聊到死。

天空漸漸亮起,那些原本混沌不清的外部景象,一一變得清晰。

陰霾盡去,曆經無數歲月的等候,群星終於再度亮了起來。

“曼努埃爾,讓我為你唱首歌吧。”

《中國校園文學》(青春號)2020年11月刊

精彩點評

《曼努埃爾之歌》說的是地球上最後一個機器人和最後一個人類的故事。最後一個機器人保存了地球在毀滅前的文明與知識,留待最後一個人類的蘇醒。最後一個人類在緩慢的沉睡中蘇醒了,他也逐漸了解了這個已經毀滅的地球,並嚐試去恢複地球的生機。

這篇科幻小說將末日危機、機器人等元素融合其中,雖然是以人類重新認識地球的視角來描寫故事,但故事緩緩展開,讀者深入其中已無法分辨主人公到底是人類還是被改造的機器人。“曼努埃爾一號”是留下的機器人,“我”是殘存在機器人身上的曼努埃爾博士的頭顱。如果不仔細去辨別,真的無法分辨。

這篇小說的獨特之處在於,開篇以兩個視角的對話開始,讓大家以為“我”是機器人,曼努埃爾是陪伴“我”的人類,但在故事中間,“我”了解真相之後才發現,其實“我”才是曼努埃爾博士,“我”才是寄生在機器人“曼努埃爾一號”軀殼中的一個頭顱而已,在這裏兩個視角又重新合二為一。這在末日科幻作品中尤為特別,因為它展現了無窮的孤獨感,讓我們充滿了絕望而又留下了希望。另外,小說又對人類自身因為戰爭導致地球末日的故事進行了深刻批判與反思,並為未來地球的複興與人類的重歸提出了可能。這是對最後一句“曼努埃爾,讓我為你唱首歌吧”最好的呼應。

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主任 付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