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比昨夜更加陰沉。在觀星台上四望,幾乎一顆星星都不見。祝先生焦急地不停走圈子。
祝先生急,載夷也急——他還一次都沒看過客星呢。
因為一直不停步,祝先生血脈運轉,喘息倒平複了一些。
約在亥牌時分,觀星台上伸手不見五指。琉璃海也看不見了,目力所及,一片漆黑。
祝先生心內焦急,腳下越發急促了。
載夷看著祝先生的樣子,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流下淚來——對於老師來說,這是他觀測客星的最後一次機會了,如果對方未出現,他必抱恨終天!
載夷正拭淚,忽然,高空一閃,仿佛千萬盞明燈同時點亮。載夷趕緊抬頭,見是一個蓮蓬形的大物在空中盤旋,六盞明燈直射大地,白灼灼的光焰耀人眼目,四野細物,一覽無餘。
祝先生目不轉睛地盯著那物,雙眼仿佛比燈光更明亮——客星又來了!時隔三十六年,在冬至之夜,它如期而來!
白光在觀星台上閃過,一次,兩次,三次……祝先生高高地仰著頭,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它。
客星在觀星台上盤旋片刻,倏然向琉璃海飛去。
祝先生急急奔下觀星台。載夷緊緊地跟在祝先生身後。
他們來到琉璃海邊。客星就在眼前。它停在冰麵上,六盞大燈已熄,隻在周身流轉著無數小燈。有一扇門打開了,在離門不遠的冰上,站著兩個人。一人高約四尺,一人稍矮些,約三尺五寸。兩人都穿著無縫的緊身白衣,雙眼如同星光閃耀。
載夷跟著祝先生急趨上前,看見兩人額頭都有紋章,一個是三叉戟的形狀,一個如同四芒星。
是那兩個人嗎?七十二年前,司空老先生看到的?三十六年前,祝先生看到的?如果是,那他們一定是不老之軀。
兩個客星人默默地看著祝先生,以及他身後的載夷。
祝先生從懷裏取出一卷東西,在冰麵上徐徐鋪開。風在這時候止息了,兩個客星人圍攏來,看那些發黃發脆的畫卷。那是司空老先生的畫像,他繪製的客星圖像,客星人的圖像,客星人額間的紋章,還有祝先生自己繪製的,一卷又一卷,一卷又一卷……
客星人把所有畫卷都看過,抬起頭,看著祝先生。
“一百零八年前,我的老師第一次看到你們的星槎降臨琉璃海;七十二年前,他有幸瞻仰了二位的仙容;三十六年前,我與二位在沙洲之畔相遇;今天,我和我的學生一起,又和二位相逢。何其之幸!”祝先生說。
兩個客星人不發一言。他們的臉孔是玉白色的,皮膚緊繃,眼睛仿佛隔著一層水晶鏡,除了星芒,看不出任何表情。
兩個客星人麵對麵說著話,“咕磁咕磁”“咕磁咕磁”……兩個客星人交換過幾句話之後,其中一人向前邁了一步,望著祝先生,指了指天空。
祝先生毫不遲疑地點頭。
另一個客星人好像是學習祝先生的動作,也點了點頭。
後來,額頭有三叉戟紋章的客星人抬了抬手,那大屋一樣的客星“哢”一聲輕響,由腹部降下兩輛蛋形小車來。小車上部是透明的,客星人打開其中一輛,請祝先生進去。祝先生剛要往裏鑽,忽又頓住了。他回頭跟載夷說:“把筆墨紙硯給我取來,再帶幾部書!我要把看見的都記錄下來,無論生死!如果有幸重回琉璃海,我就把記錄交給你;如果不能,我也要教化他們,如孔夫子一般,收羅客星門徒三千……”
看到祝先生的笑容,載夷很想哭。但是他沒有時間哭,因為祝先生揮手示意他快去。
載夷一邊跑一邊回頭。他看見兩個客星人上了蛋形小車,看見他們駕著小車隱入夜色,看見祝先生一人站在幽暗之中,身上衣袍無風自舞。
載夷全力奔跑著,淚雨在身後飄揚。
載夷跑回草堂,點起燈燭。他急急地收卷筆墨紙硯,急急地收卷詩書文稿。後來,他把收卷的東西裝入一隻小藤箱中,背上身,又往琉璃海奔去。
兩個客星人還沒回來,隻有祝先生一人站在冰上。祝先生檢查了載夷帶來的書籍,有《甘石星經》《山海經》《詩經》《夢溪筆談》,還有幾本唐詩漢賦。
“好!很好!”祝先生高興地說。
祝先生把所有關於客星的紙卷都交給了載夷。
東方的天空開始變亮,一抹紫霞微微透了出來。
兩個客星人回來了。他們好像剛幹完體力活,身上掛著一些冰屑泥漿。
一輛蛋形小車上多了一個東西。那東西形如蓮子,卻比蓮子大許多倍,周身冒著熱氣。
客星人下了車,略一抬手,兩輛小車帶著“蓮子”升了上去,進入“大屋”之中。
客星人示意祝先生跟他們走。祝先生欣然提起藤箱,跟著兩個客星人,踏上銀梯,升到“大屋”門口。
在“大屋”門口,祝先生向載夷揮手。兩個客星人也跟載夷揮手。祝先生是笑著的,兩個客星人大約不會笑,隻是發出一串串“咕磁咕磁”的聲音。載夷猜測,他們一定在說:“不要著急,過三十六年,還會回來的……”
祝先生隱去了,兩個客星人隱去了。銀梯升了上去,“大屋”無聲地飛了起來,迎著紫紅色的朝霞,一個回旋,消失在遠方的雲影之中。
載夷低下頭。兩代人的手稿都在他懷裏。等回到草堂,他要把這一切詳盡地記錄下來。祝先生這一生是怎樣做的,他以後也會怎樣做。三十六年後,等客星再回來的冬至,載夷會帶著學生準時守候在琉璃海邊的觀星台。一代又一代,客星的秘密總有一天會被揭開……
《中國校園文學》(青春號)2020年9月刊
精彩點評
古代典籍和野史中,有客星之說,也記載了天外客人乘客星而來的傳說,但一般人多把它當作荒唐之說。這篇小說反向虛構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科幻故事,做出了不一樣的科幻解釋。小說寫了司空老先生、祝先生和載夷師徒三代觀星、追星和探星的故事,展示了我們古老民族探索未知的勇氣、精神和情懷。
小說以“我們的祖先與外星人有過接觸嗎”為基本科學設定,把傳說轉化為一步一步看得見的故事情節。從琉璃海觀星台的環境描寫,到司空老先生的遺稿和遺願;從客星每三十六年冬至前後的降臨,到客星和客星人奇異的樣貌;從最初的好奇和猜測,到置生死於度外、以殘年一窺客星世界的殉道精神……在科學點子的推動下,人物性格情懷、小說主題思想得以彰顯。
小說設定造成特殊的敘事視角,一邊是低技術傳統社會的求道者,一邊是高科技的外星文明,小說以求道者的視角去觀察客星和客星人,展示了全新的世界:客星形狀“近似倒覆蓮蓬”,客星人像“粗笨的土偶”,他們穿著無縫的天衣,額間有紋章,乘坐蛋形怪異小車,說著“咕磁咕磁”聽不懂的話……小說利用兩者的錯位,造成特殊的神秘感和驚異效果,給人強烈的科幻閱讀體驗。
小說不以硬科幻描寫見長,而以軟科幻的故事敘述、人物描繪取勝。情節描寫一波三折,極有敘事張力;人物刻畫細膩,細節栩栩如生,畫麵感強。讀完小說,冬至琉璃海遼闊的星空下,祝先生站立冰上、衣袍無風自舞的畫麵,他提著藤箱、笑著揮手飛升的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示了作者人物描寫、氣氛營造的功力。
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科幻閱讀推廣人 曹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