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伯爾斯問自己這件事,夏昊天毫不推辭地說:《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了嬴政實為呂不韋之子的傳奇故事。秦始皇出生於趙國,他的父親是當時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公子子楚,也就是後來的莊襄王。呂不韋是一個富甲天下的商人,他與一個叫趙姬的美女同居,趙姬不僅貌美而且能歌善舞,趙姬懷孕後,呂不韋將其送與子楚,後生下了嬴政。東漢史學家班固,在他所著的《漢書》中直接把贏政稱為呂政。有史學家對此提出異議,現代史學家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我個人認為嬴政為呂不韋之子完全有可能,作為當時的超級商人,呂不韋用這種手段來控製當權者非常合乎實際情況,因為這種鬥爭手段的運用在曆史上並不鮮見……”
說到這裏夏昊天忽然明白了伯爾斯的意思,他睜大眼睛看著伯爾斯,一邊思考一邊斷斷續續地說:“商人……呂不韋……控製朝野……伯爾斯先生的意思是……呂不韋……是商朝皇族的後裔?”
“不錯,更確切地說他是迦南人的後裔……所以呂不韋的政治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通過控製當權者來重新恢複‘商人’的勢力。”伯爾斯直截了當地說。
“伯爾斯先生,有一個問題我想不通,如果商朝的王族為腓尼基人,為什麼在中國的史書中卻沒有任何記載?另外即便是商朝被滅,也應該有大量的子民流落到民間,也應該有這方麵的流傳才對……”慕佳懿把內心的懷疑一股腦地倒出來。
“哈哈……慕小姐提出的問題很對,最初我也曾經這樣考慮過。現在看來這應該不算是什麼問題,不用說在中國極少數的腓尼基人,就是在地中海地區的大量腓尼基人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還有美洲的瑪雅人,有數百萬之多,忽然間也消失的無影無蹤,對於這些問題考古學家和史學家都回答不了……”
伯爾斯的話讓夏昊天又突然想起了“天墓之謎”,難道說在中國也有天墓的存在?這是以前從未考慮過的問題。
“這些消失的民族所留下的少量痕跡也都被曆史的塵埃掩蓋住了,另外作為在中國的迦南人,在商朝消亡後他們會隱藏的更隱秘,否則他們會遭受到當權者的追殺,這種事情在古代很正常。不過仍然有蹤跡可以被發現,除了剛才我所講的那些外,還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腓尼基人在中國的存在……”
說到這裏伯爾斯好像突然想起什麼來,他看著夏昊天問:“在對瑪雅文明的起源探討中有一種新的說法——‘殷人東渡’,相信博士一定知道。”
夏昊天點點頭,“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設想的是19世紀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他指出公元前一千多年前武王伐紂、商殷滅國之際,攸候喜率領的十萬殷軍突然神秘失蹤,與此同時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突然興起了帶有強烈商殷文化色彩的奧爾梅克文明,因此可能發生殷人渡海逃亡的事件。國學大師羅振玉和王國維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的可能性,後來郭沫若也相信殷人東渡美洲。另外在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中有一個殷福布族,他們自稱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殷人後裔,殷福布族人世代口口相傳稱自己的祖先是‘殷人’。”
“請博士注意一個問題,能夠乘船橫渡太平洋需要很高的航海技術,三千年前有此高超航海水平的全世界隻有腓尼基人,也就是在中國的‘殷人’,所以憑借當時腓尼基人的航海技術,‘殷人東渡’是完全可能的。‘殷人’也就是‘紫人’,在你們中國‘殷’與‘紫’兩個字是相通的……”
說著話伯爾斯把迦南人的希臘文投影到大屏幕上,隨後接著解釋說:“Canaan,這個詞還有一層含義,就是樂土,表示人們向往的地方。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多次出現過樂土這樣的詞語……”
隨著伯爾斯的解說,大屏幕上又出現了《詩經》中的一句話: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夏博士應該比我清楚,詩經裏的許多內容都是來自老百姓,這是中國古代腓尼基人的後裔對‘迦南’的呼喚。接下來我們再轉入剛才的話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經進行過兩次焚書坑儒,他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毀滅周朝留下的文化,同時恢複商文化……”
夏昊天急忙問:“伯爾斯先生,對於秦始皇是‘商人’後裔,您是否還有其他方麵的論證?”
幾個人都注意到夏昊天用了一個“商人後裔”而沒有用“腓尼基後裔”來稱呼秦始皇,可見夏昊天在情感上還是難以接受這個觀點。
伯爾斯沒有回答,而是在屏幕上放映了一段視頻,夏昊天對屏幕上出現的畫麵非常熟悉,齊魯文化的象征——泰山。
伯爾斯望著屏幕上出現的畫麵說:“為了尋求真相,我曾經三次去過中國,每次都專門去泰山,封禪大典就是由秦王開始的,而這恰恰是商文化的反應。秦始皇開創的泰山封禪,是恢複商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泰山’是商文化的經典這一點相信夏博士比我更清楚,泰山之‘泰’就是來自腓尼基人最重要的城市——‘Tyre’,這個城市在腓尼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腓尼基紫’就是因為這個城市而命名,而且Tyre可以翻譯為‘泰’。腓尼基人的兩個商業中心,泰爾(tyre)和昔頓(sidow)都是建立在陡峭的山崖上。泰山最初是從汪洋大海中到達中國北方的一個燈塔,泰山具有的神聖意義不是從秦始皇開始的,而是從遠古的海洋民族就奠定了……”
聽伯爾斯說到這裏,夏昊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伯爾斯先生的這個假設使我想起一件事情,在對秦始皇的陵墓挖掘過程中,發現兵馬俑和墓道的走向呈東西方向,說明秦始皇的陵墓很可能是東西走向的墓。另外,對其他一些秦朝墓的挖掘中也發現了一部分相同的墓穴,就是死者的頭部朝西偏北方向,腳朝東方。這明顯與中國古代墓葬習慣不同,其他墓葬都是南北走向。許多人對秦墓的這種現象百思不得其解,有考古學家懷疑采用東西走向埋葬的秦人,可能來自於西方某個地方,而腓尼基人居住的地中海地區恰好在中國的西北方向,難道這裏麵有什麼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