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開始學習心理學,是讀一本心理學流派介紹的書。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的幸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心理學和物理學、生物學有一個很大的不同。物理學像一棵樹,樹幹是所有的物理學家都承認的基本定律,在這個樹幹上,分出物理學各個分支;而心理學像灌木叢,它沒有大家都公認的基本定律,各個學派有自己的基本定律。
比如,行為主義心理學注重的是行為,它認為,什麼思想、情緒、感受、意誌等,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不是科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家不應該去管一個人心裏的感受是什麼,隻需要知道他的行為受什麼影響就可以了。比如一個人有恐高症,我們就需要找一種方法,比如多帶他上樓房,隻要他能克服恐懼上去了,就給他一個獎勵。這個方法見效了就可以了,我們不需要知道他有什麼內心活動。
而精神分析則重視內心活動,認為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心靈深處的那些潛藏的心理活動。
人本主義者強調人是很有潛力的,人性在本質上是善良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行為主義的方法太機械,精神分析又太愛挖人心靈深處的那些病態的念頭。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說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都不夠嚴格。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覺得行為主義心理學太膚淺。
如果我一開始看的不是介紹流派的書,而是某一個學派的書,我就容易以為這就是心理學的基本定律,從而限製了我的選擇。
有許多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曾經問我,要學習心理學應該先看哪一本書,我一般是建議他們看心理學史和心理學流派的書,因為這樣他才知道,哪個學派的理論比較適合他的胃口。
在我來說,在學習了各個學派的觀點後,我發現各派的觀點都有道理。心理學的真理是在高山的巔峰,而每個不同的學派是在這座山的不同的方向向巔峰攀登。實際上,心理可以用不同的範式表達。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從精神分析開始的那個心理動力學的範式。下麵是我對心理的理解,其基礎是精神分析的心理能量學,當然稍有改變。
第一節 心理能量及其產生
一、看不見的存在——心理能量
早在心理學產生前,人們就有一種直覺,認為有一種生命力,它仿佛一種流體。生命力強,人就會活得很有生機;生命力弱,人就萎靡不振。
比如兒童,就很有生命力。他們一天到晚動個不停,或者哭、或者笑、或者鬧,而老年人生命力就很弱,所以他們隻是一動不動地在牆根下曬太陽。小動物也都很有生命力,小貓小狗是閑不下來的,對什麼都好奇。假如有一隻小貓格外的老實,我們會為它擔心,因為它太蔫了,似乎生病了。
生命力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它。
在心理學中,這個生命力可以說成是“心理能量”。心理能量不能像測量物質能量一樣,用物理學的方法測量。因而一些心理學家在物理學家的麵前很有自卑感,他們覺得像電能、動能、光能等能量形式是“客觀存在”的,而心理能量則隻是一個假設性的概念,是不是真存在很難說。在這些心理學家的心目中,除非有一天,科學家測量出心理能量是身體裏的一種生物電能量或者化學能量,否則就不能說心理能量存在。
心理學家在物理學家麵前的這種自卑由來已久,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就是在竭力模仿物理學,在尋求物理學一樣的客觀性。但是這自卑本來是大可不必的,因為隨著現代物理學的發展,機械的唯物主義的觀點越來越式微。現代的物理學家發現,物理學中的“能量”也不過是一個概念而已,也不過是為了說明一些物質運動的現象而假設的存在而已。本來它和心理學中的“心理能量”概念就沒有什麼差別,都是為了解釋現象提出的概念。
物理學和心理學是兩門不同的學科。心理學不需要還原為物理學。
心理能量在心理學中的地位,應該和物理學中的能量概念一樣,是一個較為基本的概念。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這種生命力歸根結底是一種性的能量,雖然弗洛伊德的性的概念是廣義的,但是“心理能量都是性能量”這個假設還是受到了懷疑。在晚年,他漸漸轉向說這是一種“生的本能”。榮格就提出把心理能量稱為“力比多”,表示人的生命力,而不說成是性能量。
當然,這個能量不是用物理的方式可以測量的,它不是一種物理學的能量。但是,心理動力學的治療實踐中,每一個心理谘詢者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個能量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在順利的時候表現出的激情和歡樂,看到在逆境中他們的頑強,我們就會知道他的生命力很強。也許以後我們的心理測驗進一步發展,我們會有像測量智商一樣的測驗,去測驗一個人的心理能量的大小。
意象對話的理論接受心理動力學的觀點,同意有生命力的存在,也同意用力比多這個術語稱呼它。我們對力比多的解釋和榮格是一致的。
二、生生不息——心理能量的產生
心理能量的產生,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在適當的心理狀態下,心理能量自發產生,有如泉水在心中流出。
在我們想象這生命力的時候,我們經常把它想象為兩個意象之一:水或者火。這兩個意象都可以反映生命力的一些特點。
生命力的源泉,從哲學的角度看,我認為歸根結底是宇宙中生生不息的一種能量,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說的“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作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宇宙中的這“活火”溝通,從這活火中得到無窮無盡的力量;或者說,是如同泉源中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在體驗上,這生命力是一種光明澄澈、一種極限的歡樂(如貝多芬的《歡樂頌》)、一種沒有內容的空又是無限的創造力,有如太陽的光明源源不絕,有如浩瀚銀河旋轉不息。這也許就是馬斯洛所說的高峰體驗。
但是,多談這種境界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它和多數人的生活相隔太遠。
在這樣的特殊的狀態下,人感到自己心中能量源源不斷,這些能量自發產生而自己流走。這些能量的效果是,人會有一種有活力的感受,有一種被中國哲學家王陽明稱為“大樂”的感受,或者是馬斯洛所謂的“高峰體驗”。
相對類似這個狀態,是在心境非常愉悅而又沒有思慮的時候,比如在很美的森林中或者海邊,這時候也會有自發產生的能量,讓人有生機勃勃、渾身有勁的感覺。
這樣產生的能量,是流動的,沒有或極少受阻礙。
這樣產生的能量,沒有和某種特定的本能結合,也沒有和某種具體的情緒結合,表現出的是比情緒更原初的狀態。
心理能量產生的另一種形式是本能力量被激發。
我們獲得生命力,主要是從我們的本能中獲得。當一個情境需要生命力的時候,由於本能的存在,在本能中激發出了生命力。當我們被一個異性吸引的時候,在性的本能中激發了我們的生命力。於是我們變得活躍,變得不知疲倦、激情澎湃或者妙語連珠,我們煥發出了光彩,我們快樂。當我們開始了一個競賽的時候,我們的另一個本能中的生命力被激發。比如,踢了半天足球,我們疲倦不堪,但是我們感覺自己很有生命力。假如這半天我們不是在踢球而是在睡覺,也許我們反而會昏昏沉沉,感到自己沒有生命力。
這生命力可以說是儲存在這個本能中的,就像太陽能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變成了植物的能量。當我們燃燒這植物時,植物釋放的熱能就是它儲存的太陽能。
心理能量被激發後,表現為一種興奮、激動、喚起一種內驅力或動機,繼而往往會表現為一種情緒。
心理能量激發後,由潛在的能量變為現實的能量,就有了基本的形式。心理能量最常見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性的能量,另一個基本形式是進取的能量。
當本能表現為一種情緒後,這股心理能量就加入情緒中,成為情緒能量。
情緒中是包含著認知成分的。比如,一個人在肯德基快餐店買了一份雞放在桌子上,然後又去買了一份薯條,回來後,發現一個陌生人在吃自己的雞,這時,攻擊本能被激發。如果他這時仔細看看,發現自己看錯了,自己的雞在另外一個桌子上,就會產生羞愧的情緒。而如果他沒有仔細看,心裏認為別人在偷吃自己的東西,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所以,是羞愧還是憤怒取決於情緒中的認知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