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些史家對“以詩證史”的做法持有異議。他們認為,包括詩在內的文學創作,固然需真實的史實為原形素材,尤其是詩史性的作品,紀實成分很大。但是文學作品畢竟有特殊的品格——既可虛構,也可紀實,它對“史實”的處理方式遠比史學來得自由,所以不能無條件地據此進行論證。
這場辯論的結果,也許無法“定於一”,但多一種認識就多開辟一條解讀的渠道,對學術研究終究是有所裨益的。我更加關注的問題是,為什麼會發生詩人詠歌與史書記載不一致甚至大相徑庭的現象。我認為,這是一個更加有趣、也值得深思的研究課題。這裏有三個因素:一是詩人詠歌與史書記載所據史實的來源渠道不盡一致。史書記載來源於官方的正式文件,包括史官記載的種種資料;而詩人記載的則是當地——有的還在當時,如杜甫、李益等——口耳相傳的傳說,也不排除軍中將士、當地民眾等某些親曆者的見聞;二是出於“為尊者諱”和其他某種考慮,官方史料存在著規範化、統一性、選擇性地事後精心加工的特點;而詩人所聽到的,當是雜遝的、錯亂的“言人人殊”的信息,同樣存在著整理、加工的成分;三是就史料的嚴謹性、規整性來說,或者就對待史料的態度來說,正史有特殊的品格,因為史家強調“無征不信”;而詩人則相對情感化一些,不可能、也不要求他們必須“出言有據”。
職是之故,把詩人列為承辯者的一方,是完全必要的、正當的。 四
如果說,第一場辯論的三方都是詩人;第二場辯論的雙方是詩人與史家;那麼第三場辯論則是民間口頭傳播者及當代某些學者為一方,古代的史官與史家為一方。這場辯論的主題是:“馬嵬坡之變”中楊貴妃究竟死沒死?如果沒有死,那麼她的下落何在?
史家認為,楊貴妃之死是鑿鑿有據的。《資治通鑒·唐紀》中專門記載了這樣一段:唐玄宗下令把貴妃屍體抬到驛站庭院,召喚陳玄禮等將領進去察看。陳玄禮看過後,叩頭請求寬恕,唐玄宗慰勞嘉勉,命他們向士卒解釋。說明楊貴妃確實死了,並經陳玄禮等人確認。這還有疑問嗎?
可是民間傳說認為,那場動亂中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輾轉流落到了民間。這種觀點在史學界根本未予置信,甚至連考證與駁辯的興趣也沒有。他們分析認為,持“未死論”者大約出現在晚唐至元明之間,一些民間文學口頭傳播者,出於善良的願望,覺得這樣美麗的妃子不該死去。他們雖然同屬底層人物,但與當事的造反軍民不同,對於唐玄宗的淫逸、楊貴妃的驕奢沒有切膚之痛,已經脫離了憤怒,對這位“犧牲品”“替罪羊”抱有同情與懷念。
但出乎意料的是,著名學者俞平伯先生在《長恨歌的質疑》和《從王漁洋講到楊貴妃的墓》等文章中明確指出,楊貴妃輾轉到了日本定居。經過對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的考證,俞平伯得出了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的結論。歸納起來,論據大致有三:一是《長恨歌》中寫楊貴妃馬嵬之死閃閃爍爍,證明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坡。而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則正史所載“賜死”之詔旨,當時絕不會有;二是據陳鴻《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顯然,貴妃已被使者牽去,藏匿到遠地了;三是《長恨歌》說唐玄宗回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可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竟連屍骨都找不到,進一步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
當代學者王菡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關於楊貴妃之死,很成為前些時間的熱門話題,而在數十年前,俞平伯就曾根據《長恨歌》及《長恨歌傳》提出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坡的觀點,周作人自日本朋友處知道日本山口縣有楊貴妃墓,及有關楊貴妃在日本的一些傳說,便寫信告知俞平伯先生。俞平伯複信中曰:“傳說雖異,證據亦足為鄙說張目,聞之欣然。不知能否由日本友人處複得較詳盡之記敘乎?”如此往返討論的幾封信,今天尚可看到,亦是難能可貴了。
由此可知,俞先生的論點也是獲得知堂老人的支持的。
說到楊貴妃日本有墓,我忽然想起了一件往事。2008 年 3 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台灣地區,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部門的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
答複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
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裏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日本朋友的答複是:“《長恨歌》裏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裏?就是日本嘛!”
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象。”
日本友人答複:“什麼不是想象?‘君王掩麵’,死的是丫鬟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博士最後對我說,想一想,日本友人所說的也許有些道理。其實,李商隱的七律《馬嵬》更值得注意。它在一開頭就說:“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對於楊貴妃逃亡到日本的傳說,可算是進一步的佐證。
據我查到的信息來看,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坡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愛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一侍女代死。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在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穀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
據日本學者渡邊龍策在《楊貴妃複活秘史》一文中考證,楊貴妃逃出馬嵬坡後,得到舞女和樂師的幫助,輾轉到了揚州,在那裏見到了日本遣唐使團的藤原製雄,在藤原的協助下,搭乘日本使團的船出海,在日本的海邊漁村久津登陸,時間為公元 757 年。到日本後,楊貴妃受到天皇孝謙的熱誠接待。後來,楊貴妃以她的智謀幫助孝謙挫敗了一次宮廷政變,從此名聲大震,獲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婦女的好感。至今,還有日本婦女說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代。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現在,日本本州島西南端、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的山口縣,有一個名為“久津”的海邊漁村,那裏有一座楊貴妃墓,已經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京都等古城還有楊貴妃的塑像。